這篇文本來是為了政問一集有關電視的內容寫的,在NCC重審遠傳併中嘉案時拿出來看,剛剛好。
在各位讀者閱讀本文之前,提醒大家一些現況:
- 中天、中視:旺旺集團的;
- TVBS:王雪紅的;
- 年代、壹電視:練台生的(頻道代理商兼系統商);
- 東森:原來是外商,接下來是第四大系統台台數科的;
- 緯來:中信集團的;
- 八大:台塑集團的。
這麼多電視台中,只剩下民視、三立、台視(非凡)還算是專業內容商出身的電視台。多家財團大舉入主電視台、系統台,節目卻越來越爛,產業真的是在寒冬嗎?如果無利可圖,為什麼財團還要前仆後繼?
名不正,一切都不順
說到電視產業,到底還應不應該繼續用「電視」這個過時、不能涵蓋產業全貌的名詞,其實都應該重新檢討。就像「收視率」這個緊箍咒,因為是產業內最容易找到的共同敵人,於是大家搶著當孫悟空,卻看不到真正的現實、找不到真正的敵人、更面對不了真正的問題。整個產業於是就像被詛咒般,凍結在一個過時的時空裡動彈不得。
「電視」這個稱謂如果都已經過時,還需要依賴「電視金鐘獎」來鼓勵產業嗎?文化部的主管單位還要繼續叫「廣播電視產業組」嗎?NCC怎麼也生不出「匯流法」來,就只能繼續修改「廣電三法」,讓其他的創新應用終究「無法可管」嗎?
用戶行為早已改變,產業能不變嗎?
如果觀眾還坐在客廳看「電視」,請問觀眾的電視機裡播的是無線電視、有線電視、DVD、MOD、OTT,還是網路盜版的節目?如果觀眾早已經不用電視看「電視」,那麼觀眾是用手機、平板、電腦還是遊戲機看呢?巨變早已發生在觀眾行為上,我們為什麼還這麼固執,只想著「看電視」、「救電視產業」?難道不應該先釐清產業的主體到底是什麼,然後才會知道到底要救的是什麼,應該怎麼救?
觀眾的收視行為早已改變,產業界仍然沒有看清現實。
如果你是電視產業的從業人員,所屬的製作公司或電視台要求你共體時艱、粗製濫造、能省則省,你會為公司、為五斗米折腰?還是另謀新出路?除了有形的地理位置,往南、往北、向東、向西找出路以外,你會往線上虛擬的世界進軍嗎?
如果你是生產電視節目的製作公司經營者,面對電視台壓低預算,你要一條龍往下壓榨員工、犧牲節目品質?還是出走,另謀市場與生路?還是乾脆收了公司?還是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至於電視台,因為廣告業績下滑、收入減少,你要往下欺壓製作單位粗製濫造、縮編裁員?還是思考加碼入市、重新再造組織、重新調整生產線、重估收入與支出、多角化經營業務?可以努力的方向絕對不會少,而電視台又做了多少?以節目自製率最高的三立電視台來說,面對藝人炎亞綸「退步、沒劇本、血汗工廠」的公開指控,除了反擊落得相互指責外,之後有機會能看到電視台改善製作環境,用更積極正向的方式來回應嗎?
財團為利益大舉購併,產業結構失衡,政府進退失據
往上再看到有線電視系統台(第四台)的代理商,日前凱擘、佳訊及全球數位,被公平會指控用不公平的授權交易條件影響市場秩序,聯合罰了三家公司共1億2600萬元。有線電視系統台和大部分由系統台轉投資掌控的頻道代理商,在這次被重罰的案例前,聯合壟斷用下架威脅電視台,不准去其他平台上架,以阻殺新的平台競爭者,早就是多年來業界公開的秘密;他們對地方型立法委員施壓,阻止新法令的頒修以維護既得利益,阻擋有利消費者的分組付費制度,使得這個制度至今無法施行;對數位、高畫質設備更新的法定進程更是能拖就拖。系統業者除了坐收月租費的現金進帳外,為產業跟上全球化競爭,有什麼積極的作為可言?
今年十月中,台灣第四大系統商台數科公佈,要以111億買下東森電視台;垂直壟斷的疑慮,讓其他買主或輿論有了攻擊點。但主管機關如果因此不批准,那麼過去核准年代集團從電視台、頻道代理到系統商三合一的壟斷,又該怎麼說?已經發生的壟斷現實無法糾正,阻止後來新壟斷的發生,又真的有利市場公平競爭嗎?
財團大舉購併電視台與系統商,是為擴張版圖、搶奪媒體話語權,還是真心永續經營?
另外一例,今年七月上架MOD的三立新聞台,被五大有線系統商以移頻威脅,最終放棄上架;系統商中真正移了三立定頻的中投有線電視,最後也只被主管機關NCC罰了不痛不癢的三十萬了事。遲來的正義,也只是再一次證明了系統商壟斷市場的殘酷現實。
電信商、財團大戶買電視台、併系統商,個案動輒都是以百億計的資金,出手毫不手軟;但這些財團到底是為了永續經營產業,還是只想掌握媒體的話語權?是想為台灣的影視產業盡心力,還是只想擴大集團的版圖?這些購併動作,根本提不出讓消費者信服,讓產業有信心的積極作為。
再舉一例,遠傳用170幾億併中嘉系統台,為規避黨政軍條款,透過私募基金以債作股;這到底是為了投資產業,還是為了和富邦集團分庭抗禮?投審會把案子又退回NCC重審,對遠傳又到底公不公平?富邦除了台灣大哥大,早就擁有凱擘和台固兩大系統台,合計超過三成的市佔率,是全國最大,加上代理29個主要電視頻道,從電信跨足電視產業,同時是最大的代理商兼有線電視系統商;如果富邦能這樣搞,現在阻擋遠傳,又有什麼公平可言?
上游沒有危機意識,是產業的最大危機
我們從整個產業的上下游,一哩一哩來檢視,產業真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缺錢?缺人?缺創意?還是根本整個產業的結構就失衡了?產製不出真正的好內容,也只不過是真實反映了產業失衡的嚴重性。從我們的檢視,也可以發現愈是個人、愈居於產業下游,就算愈有危機意識,但能做的努力真的有限。這應該能給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者,以及擁有更關鍵決定力量的上游業者更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