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日前本站在廣州的合作夥伴「愛範兒」網站編輯陳昊先生到台北採訪 COMPUTEX 展、並且造訪了 Rocket Café 編輯部,與我們有一場愉快的交談;我們在晚餐中閒聊到的一個話題,後來就變成了這篇文章(原作)。如果您也去過 CES Asia,不妨與本文中的對岸印象與觀點對照看看。
Rocket Café 是愛範兒網站在台灣的少數內容直接授權對象之一,相關使用內容均獲得站方或作者本人正式提供並授權。
「COMPUTEX 和 CES Asia,你喜歡哪個多一點?」
這次去 COMPUTEX,和台灣科技媒體 Rocket Café 的各位同行聊天,當聽到我前陣子也去了上海 CES Asia 的時候,他們的總編傅瑞德這樣問我。
之前還真沒想過將兩者拿來比較。但實際上,這兩天筆者透過和業內一些朋友的溝通,也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CES 和 COMPUTEX 分別於一月份和六月份舉行,業內也有「年初到 CES 看技術,然後等到年中去 COMPUTEX 下單」的說法。
看上去好像開開心心的,但是 CEA(CES 的主辦單位)突然發招,在 2014 年宣佈將在上海舉辦一場亞洲版的 CES Asia,時間還要「剛好」定在台北電腦展之前,說你不是來搶客的都沒人信。
更何況明年,這兩大展會還會迎來時間更為接近的正面交鋒。
除了財大氣粗的大品牌,出於成本、精力和效果的評估,許多中小品牌只會兩者選其一;而且在和一些廠商溝通的過程中,已經有選擇去 CES Asia 而放棄 COMPUTEX 的廠商出現。在這個背景下,文初的問題就顯得更有趣了。
主題
單單從逛展的體驗來說,CES Asia 的亮點要比 COMPUTEX 多,因為它更能展示當今消費科技的面貌。
就拿今年的 CES 來說,展會上 Benz 的概念車和 Bubble Lab 那個能夠沖咖啡的機械臂,在 COMPUTEX 上就很難看見:
尤其是機械臂,每逢展示時,周圍都會被圍觀的人們圍得水洩不通;而在 COMPUTEX,能看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多半是美女主持在帶著大家一起喊口號送禮品:
車、物聯網、機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虛擬現實、無人機……,CES Asia 涵蓋了當今所有科技行業熱門的品項。
相較之下 COMPUTEX 主題就要單一得多,畢竟名字就叫「電腦展」。在前幾年,所謂「物聯網」還是個叫法很新潮的東西,VR 更是八字沒一撇,而且那個時候 PC 市場還不像現在這麼難受。就算單單展示 PC 相關的事物也大有市場。
如今整個環境和市場焦點都在變,近幾年數據都在告訴我們 PC 式微,COMPUTEX 如果還是只能灌液氮、玩超頻未免顯得很單調,給電腦主機套個 VR 頭罩是遠遠不夠的。
號召力
但就從對產業的號召力來講,筆者認為 COMPUTEX 仍然要勝於 CES Asia。很簡單,你不會看到有國際大牌會提前一天在上海借 CES Asia 東風舉辦新品發表會,但華碩、NVIDIA、戴爾和微軟等廠商卻願意在 COMPUTEX 期間,掏錢包下台北幾乎是最貴的場地開發表會。
可以說 COMPUTEX 在這個環節獲勝,台灣品牌們功不可沒,這也算是優勢之一吧。
但正如業內資深人士、采杰公關公司總經理 Jason Chen 的說法,上海也有其自身的吸引力:
……在我的客戶們眼中,「中國市場」是國外客戶參與上海CES的主因;中國不只是製造能力已經執全球牛耳,在雲端、FinTech、電動車、VR等新領域,也是百家爭鳴。
其它一些因素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我當時脫口而出的答案是:
「當然是 COMPUTEX 啊,台灣的東西太好吃了!」
這個回答看上去很無釐頭吧?先聲明我沒有說上海的食物不好的意思,美食這個東西是沒個準的;你有牛肉麵,我有小籠包,誰也不讓誰,況且我都喜歡,只是台灣去得少,物以稀為貴嘛。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舉辦地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例如交通,台北的交通簡直是我去過的城市裡最方便的,經常是 20 分鐘內的步行或捷運就能到達我想要的地方;憑 COMPUTEX 媒體證,在大會期間可以免費搭乘台北捷運。對於媒體而言,這是極大的便利;即使展館相對分散,也不會讓人覺得有太多不便。
相比之下,上海 CES Asia 雖然會場集中,但是會館旁散場後直接被人流擠爆的地鐵站、和附近水洩不通的道路,實在是太減分了。
而在天氣上,台北恐怕要被上海狂揍一頓,上海一來緯度相對較北,二來在今年 4 月底舉辦,氣溫相對好接受得多。今年的 COMPUTEX 正好撞上台北最熱的天氣,加上夏季多雨,要麼熱,要麼濕,要麼又熱又濕,幾場大雨下來,桃園機場直接停電歇菜。
就像上面說的,明年 CES Asia 的舉辦時間會調整到 6 月 7 日至 6 月 9 日,而COMPUTEX 則是 5 月 30 至 6 月 3 日,頗有一種「我就後退一步跟你幹一場」的感覺。總之,明年這個時候,再看看我這些話還奏不奏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