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S Night #15:行內開講/漁人與海
IDEAS Night是一個屬於創業家的社群之夜,我們邀請各領域的專家、新創新秀、點子達人Ideasholic,一同藉由每周二晚上的時間,分享你我他的故事。也許創業沒辦法複製,但經驗卻可傳承;這是一個交流的夜晚,不要讓你的創業關起門來,深入業界及消費者需求,才能找到真正的創意!
第十五場IDEAS Night活動,於2017年7月18日假TAF空總創新基地《創客村》舉行,這次我們邀請了滔滔OceanSays的共同創辦人杜貞儀小姐,以及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承堉先生,透過海洋學術與科學的研究視角的知識分享,以及漁業貿易與運銷實務進而衍伸關於海洋永續的推動與思考,希冀藉此激盪出未來更多對於海洋永續、循環的創新模式與落實。
滔滔OceanSay共同創辦人杜貞儀:眼光放遠,用科技解決真問題
杜貞儀在開場時提到,常有人問她台灣大學有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研究的相關內容是什麼?比起造船、環境工程系所來說,海洋系所對大家而言,似乎是屬於較陌生的一個領域,想要讓身邊的人更了解她所喜愛的海洋,進而發現海洋的美麗蘊涵,成了杜貞儀創立滔滔OceanSays的原始契機。
滔滔OceanSays創立於2014年5月,是由杜貞儀與好友郭庭君共同創辦分享關於海洋知識的社群平台。透過平台內以不同方式的主題書寫,將海洋相關的科學、社會或環境等等的議題,轉化成和生活周遭貼近的討論分享並輔以淺顯的文字解釋,使海洋科學不再侷限於學術研究的範疇,更藉此拉近人與海洋之間的距離。
接著,杜貞儀以海洋日、海洋志工與英國脫歐後對海洋漁業影響等幾個議題分享淺述,藉此對照國內外海洋的現況外,同時也呈現我們都是發現到資源的逐漸匱乏後,才會意識到永續的重要;雖說如此,杜貞儀仍對海洋永續與循環復育意識的抬頭,仍保有正面的看法。
那麼,關於科技可以為海洋做什麼事情呢?杜貞儀再次提到,若以利用海洋最高比例的漁業來探討,除了法源規範、執法的落實外,新科技是否有介入改善可以讓漁業永續的地方;因此,他們注意到美國國務院在2014年「我們的海洋」倡議(Our Ocean Initiative)中,有項稱為魚客松(Fishackathon)計畫,邀請科技人一起集思廣益,開發能幫助海洋保育與永續漁業的新軟體。
當時的第一名,是由柏克萊大學所FISHDB團隊所發展出的系統,用以協助漁民登記船隻、讓政府官員可有效掌握船隻狀況、發放執照,讓民眾可立即通報非法漁業,藉以解決西非小型漁業管理問題。
也因這樣的啟發,2016年在美國在台協會與美國創新中心共同主辦下,由滔滔OceanSays作為台北場的合作夥伴,讓魚客松這項計畫分別在台北與高雄發生,這顯示出台灣對海洋保育與永續漁業的關注走在亞洲國家之前;並透過本次挑戰可看出,魚種辨識與資料收集、漁具遺失和漁業數據庫和法規整合仍是目前海洋漁業主要的關注議題,同時也點出未來新科技可以思考與應用的方向。
最後,杜貞儀提到漁業永續的問題雖然面多且廣,必須從產業、政策與文化面多方思考,但不變的是如過可以透過個人(或團體)積極參與、將議題擴散到與每個人相關,以科技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互通管理,在一步步堆砌累積下,這都將是未來進行漁業永續,讓海洋復育最有力的根基。
湧升海洋總經理徐承堉:RFI透過實踐,達到台灣漁業永續目的
唸的是海洋,亦從事海洋相關工作20餘年,貿易、養殖、運銷、教學、NGO推廣通通做過的徐承堉,在開場談到他創立湧升海洋的契機,是源自他在看到海洋環境隨著漁業經濟發展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希望透過自身豐富漁業知識與經驗,藉由湧升海洋的成立來創造、傳播與應用海洋相關知識,以利永續發展海洋產業。
接著,徐承堉提到2004年漁業署導入的「優良水產養殖場GAP」、2010年獲得水產精品獎、2012年第一間溯源餐廳的「湧升小館」的成立,到2014年推動RFI責任漁業指標的推動等等歷程,除了從「產地」到「餐桌」的嚴選過程與理念貫徹外,有更多的部份是為了未來的永續而做的努力,雖然起始的過程是辛苦的,但隨著不間斷的意識教育與喚醒,也逐漸看到累積的成果。
再以台灣的海洋現況、漁業貿易進出口與地產地銷的差異,與台灣漁業問題角度分析來看,徐承堉進一步提到為了台灣海洋永續的未來思考,原考慮加入國外行之有年的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推出的追溯系統,卻因為台灣的漁業的產量小,而遲遲未獲得認證加入;徐承堉針對台灣漁業現況與制度的幾經思考與參考國際海洋環保標章等規範內容後,結合台灣一群同樣關心海洋永續利用的生產者、加工廠、通路業者、相關學者及NGO團體,共同打造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ies Index, RFI)。
「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ies Index, RFI)的數值愈低,代表對海洋環境愈友善,消費者也可提高食用頻率;而RFI的數值訂定,第一階段先採用五個主要評估因素,以一至五評分來做評定。
RFI評估因素,現分別為以下五項:
- 食物階層:以食物習性判斷,如濾食、草食、雜食或肉食性,各在食物鏈中的位置。
- 瀕危性:水產現有數量是否充足,或數量已達瀕危程度。
- 管理現況:是否有永續驗證、配額、總量管理或投入與產出管理等制度。
- 資源回復力:族群恢復到原先兩倍所需時間,回復力在半年以下的,較建議食用;有些魚類的族群回復周期長達十四年,便不適合食用。
- 生產方式:一支釣、自然養殖、籠具為較友善的漁法,延繩釣、生態養殖次之,衝擊最大的是大型底拖網或集約養殖。
而未來更可透過RFI評估項的增加,除了可以讓消費者增加對產品的信任購買安心以外,更可以透過科學化的方法來達到各自責任的實踐,促成最終海洋永續的目標。
「每天進步1%,一年後將比現在強37倍;但如果每天退步1%,一年後我們將只剩下3%」,最後,徐承堉以這句話做為每個人對於海洋永續的努力,給予最佳的鼓勵話語。
活動錄影實況
更多精彩影片請上www.ideas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