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成長亮黃燈:東南亞各國政府出招管制

吐納商業評論
4 min readApr 14, 2017

--

在東南亞發展迅速的叫車系統App,目前遇到成長的瓶頸。

印尼政府發布起步最低車資的新規定,事實上就是限制參與叫車系統的車輛;這也可以認定是直接針對當地比一般計程車業者來得便宜的UBER量身定製的限制政策。不只印尼,泰國也開始取締使用私家車營業的司機。

App叫車在東南亞快速普及的背景

東南亞的App叫車服務,在2016年急速擴張。除了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數越來越多之外,地下鐵等公共交通不夠普及、服務水準低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公共交通服務水準低下,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是叫車App在東南亞快速成長的原因。

印尼最大的App叫車服務GO-JEK Indonesia目前利用人數大約是三千萬人,在印尼應該是每四個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就有一個人有下載這個App。去年(2016年)達到每個月兩千萬人次的使用量;新加坡的Grab同時可以叫摩托車以及汽車,根據去年(2016年)發表的資料,Grab達到600%以上的成長速度,目前更已經開始在緬甸試營運。

根據調查,亞太地區消費者大約有三成習慣使用App叫車,這與智慧型手機普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世界各國政府也因憂心而開始對App叫車進行控管。

東南亞各國政府的反應

「不容許叫車App!」印尼最近好幾天都發生計程車司機上街遊行,反對叫車App上路。印尼政府在2017年4月1日發布新政策,規定目前市面上包括UBER在內的叫車App系統,都必須要在三個月內導入「最低車資」以及「車輛登記制度」;當然,所有的叫車App系統業者,也因為新規定而跳腳。

一般來說,在印尼叫車App的車資,大多比一般計程車來得便宜;比方說UBER,第一次搭乘的優惠是半價。如果各大叫車App導入印尼政府設定的最低車資,叫車App的競爭優勢立即就削弱了一大半。印尼政府同時透過車輛登記,限制App叫車的車輛台數,以保障計程車資不要出現滑坡的政策意圖,也十分明顯。

與世界其他國家政府相同,印尼與泰國政府也立法規範私家車透過叫車App營業。

各種叫車App的出現,的確影響既有出租車業者的生計。擁有三萬多輛出租車的印尼大型租車公司Blue Bird Group,2016年12月期的營業額跟前年同期相比,少了12%,純利也比去年同期少了38%。

如同台灣和世界其他各國一樣,計程車業界與叫車App業界的對立,在東南亞各地也層出不窮。泰國的運輸交通當局宣布,自2017年3月開始取締使用叫車App開著私家車接客的司機。交通當局官員就說:「違法的不是App本身,而是使用私家車營業。」當然也有支持叫車App的輿論,而業者也透過收集乘客支持意見來反擊,像是UBER在各國都開設專門網頁,希望能夠得到群眾的支持,據說也收到了四萬名以上乘客的連署。

你死我活還是共存共榮?

亞洲各國對於叫車App的需求都不太一樣,有些是因為當地的出租車跳表太過黑箱而不透明,或者拒載短程。有些則是對於叫車系統車輛的整潔以及司機的可靠性有強烈的需求。

全世界目前對於叫車系統App的規定,不同的國家、地區都不一樣。雖然在叫車App發祥地的美國,不論是UBER或是Lyft都可以有效利用,但是在歐洲的計程車業者則是強烈反彈,禁用叫車App的國家也不少。

叫車App與租車公司合作,只是緩兵之計,並未真正解決新模式與各國政府、既有業者間的爭端。

亞洲各國對於叫車App的反應,在法律上都沒有十分明確的規範。即使印尼和泰國已經立法規範,但是其中輕重如何拿捏,目前也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則。像是印尼普遍存在的非法摩托車載客業務,在印尼政府這次發表的新規定中,摩托車載客還是沒有列入。

叫車App為了不讓外界對其使用私家車營業的批評日漸猛烈,危及其生存,紛紛尋求其他存活之道,也就是跟既有的計程車公司合作;像是UBER就與印尼第二大出租車品牌Express Transindo Utama合作,而GO-JEK Indonesia 也選擇與Blue Bird Group合作。在台灣,UBER在二月暫時退出市場後,現在也依循相同的途徑,和租賃車業者合作,以合法的出租車重回台灣市場。這些舉措雖然緩解了叫車App的生存壓力,但仍然只是過渡時期的緩兵之計。叫車App、各國政府與傳統計程車業者間的爭端,並未真正出現解決的契機。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