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教育和職場:改革、鬆綁之必要

吐納商業評論
7 min readNov 15, 2016

--

本來只想分享和簡介兩篇關於教育和職場的文章,莫明其妙就寫成了長篇網誌。

第一篇要分享的是台大醫學系2012年畢業的呂冠緯(Ray Lu)寫的《全臺灣最會讀書的130個人》,另一篇是早我八屆(1981)從台大電機系畢業的楊光磊(Konrad Young)學長,對呂冠緯的文章有感而發,在臉書分享的《職場與教育》一文 。兩篇都很值得一讀,我讀了也有感而發寫了以下的感想。

僵固而制式的教育,已失去時代意義

每個人的腦袋、體力、興趣不同,原本應該因材施教與適性學習;但源自於工業革命的標準化教育制度,以大量生產和效率為圭臬,基本上把受教者看成產品,把教育場域當成生產線,按照制式教材與標準進度進行生產程序,以考試控管並篩選產品。

如此制式的教育方式,到了台灣這長年經歷獨裁的政治環境,加上舊有傳統的科舉封建文化,起了化學反應;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且高還不夠,還要跟人比高。即便到了現在,如呂冠緯所描述的:「全臺灣最會讀書(以學業成績而論)的130個人努力考上台大醫學系,然後才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要讀臺大?』『為什麼要讀醫學系?』」而且,他們很可能會發現這個場域並非當初所憧憬的,熱情開始消退,必須勉力維持。

很多人考進「理想科系」後才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進來,也可能會發現現實不如預期。

雖然楊學長和我未必同意「全臺灣最會讀書的130個人都在醫學系」這種說法(因為有不少台大電機的系友,當年都有資格進台大醫科),但我們在台大電機系(理工組的第一志願),也看到許多對於電機毫無概念,不知為何考進來的同學。還好,或許電機系同學背負的家庭壓力沒有醫科那麼大,而且只要念四年,所以我有好幾位同學都轉到其他科系,繼續發光發熱,包括降轉社會系、現任桃園市長的鄭文燦、現任台大財金系主任張森林、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賀培銘 (以上提及姓名,因為他們算是公眾人物),還有改行做中學教師的、做創投的;顧及他們的隱私,就不點名了。

原本應該培養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教育,由於制式化加上考試推波助瀾,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束縛思想、限制生涯發展的枷鎖。如果能脫離束縛,將學習所得轉化後再出發,也值得稱許。例如前日有位資訊系資深教授稱讚財金系張森林主任,說他對當今紅得發紫的「金融科技」見解非凡;我想應是張同學當年在電機系的訓練所致。

我的同學們原本就有不錯的頭腦,要轉向也不難;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就會卡住了:不樂於學、學非所用、不樂於工作、工作忙到沒時間學習,該怎麼辦呢?

教育與產業思維亟待改變

約莫半年前,楊學長特別找我詢問台灣教育與產業相關的問題,因為他從自身的工作環境(台積電)理解到一些年輕人的問題,開始尋求解決之道。他兩週前以「讓夢想起飛 — 產學合作新思維」為題在台大資訊系演講,與年輕人分享他的想法。如同他的臉書文章,言談中充滿著自省、反思。他能夠理解年輕人為何徬徨、無助、苦悶,而且知道時過境遷,現在年長在位者應多思考如何改變自己、跟上時代,乃至於協助並引領改變。

提升競爭力,不代表一定處處要贏人,而是能對社會更有貢獻,濟弱扶傾。

教育思維的改變,很多人在談在做,以上所提到的呂冠緯和楊學長,都是很好的例子;不過還需要更多有力人士的參與。我們常常發現,最會讀書考試、最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成為能讓自己欣賞、心靈充實的人。我時常看見那種凡事都要比的人,以贏過他人來填滿自己的空虛心靈,相當可惜。

產業思維的改變,如楊學長所言,是最難的部份,也是我比較關注的。這關切到年輕人的出路與國家的未來,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幫忙。除了希望傳統產業能積極轉型之外,也希望年輕人能夠開創他們的時代,重點還是在於教育文化的提升。

要提升教育文化,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克服,但絕對不是看一兩篇文章就可以理解議題和對策的。天下雜誌最近這份標題為「五年後,你的工作在哪裡?數位 x 教育 — 贏的起點」的教育特刊,其中許多文章涵蓋了許多我們這些年關切的議題,包括教育改革、適性自學、資訊教育、產學接軌等,有興趣想多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多方關切以得到問題的全貌,才不會只止於治標、挖東牆補西牆、關起門來自嗨。

不過,我告訴天下雜誌的編輯,特刊的標題有點問題;因為我們的教育過度注重「贏」這個字,造成上述許多問題。其實現在不應該是個人贏不贏的問題,而是如何培育和運用人才,以及人才之間如何合作的議題。提升競爭力,不代表一定處處要贏人,而是能對社會更有貢獻,濟弱扶傾。我們在強調競爭力的同時,還得要更加關注於人文素養,因為科技文明越發達,越是對文化的考驗。

這世界的運作,原本就是有不易的、有簡易的、有變易的,交織成錯綜複雜的事情。關於新創,昨天分享公共電視一段名為《逐夢矽谷》的影片,談創業的甘苦,許多臉友對以下這段話非常有共鳴:

The things you love to do often do not make a lot of money, but the things you don’t like to do so much can make money; so you make money to pay the things you love to do.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通常不會賺大錢,反倒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才賺錢;所以只好先設法賺錢,來支持自己去做那些真正想做的事。

我想,人生何嘗不是一個大創業?大多數的人既沒有富爸爸金援,也沒有超人力量;唯有及早認清瞭解「個人的理想」以及「個人所需面對的現實」,尋找協調、平衡與通達之道,才是務實之道。

創業不是兒戲

我常說新創業者最好是有實力,除非是有特別的創意、專業評估後認為有商機、再加上能夠募集到資金;因為有實力後再出來創業,就算創業失敗,也可以算是增長見聞,再不濟還可以憑藉實力養活自己和家人。這就是上述的,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和出路。

然而在台灣,由於創投的水準良莠不齊、心態保守,所以想走新創路線者,必須面對嚴峻的環境;但打造一個好的新創環境,不是短時間內做得到的,因此我覺得應該寧缺勿濫,與其一窩蜂以因陋就簡的方式鼓吹新創,不如以實質的方法鼓勵大家培養實力。因為如今的新創是跟全世界競爭,不只要創意,也要實力。

因此當我看到林百里先生前幾天說「台灣IT環境落後 缺創新的一代」,我覺得他說得很坦白實際,然而正是因為台灣的產業長期不鼓勵創新,今天才會如此;今天如果心態仍然不改,繼續做做樣子,缺乏實力,終究還是徒勞。

林百里先生或許可以大聲講這種話,因為他捐了錢贊助國內的教學研究,有略高於一般代工廠的企圖心,但其他公司呢?台灣有多少俗稱慣老闆的業者知道研發轉型無法馬上獲利,以人才技術不足為藉口去推拖拉,同時要求政府多方給予補助、壓低薪資要員工共體時艱呢?

改革和鬆綁必有風險,但必須承受,才能蛻變

只要政府不補助慣老闆,大家不去幫他們工作,這些人遲早會消失,但反之亦然,如果縱容之,則會讓劣幣驅逐良幣,造成產業轉型的障礙。以我實際的觀察,轉型需要很大的能量,包括聘請高階人才、更換經營團隊、改變獲利模式、重新訓練人員、購買或研發新技術等等,公司上下必須承受幾年的低盈餘,還要冒著轉型不成的風險。迎接這樣的挑戰,完成這艱難的工作,不就是企業家的風範嗎?

業界和學界都面臨轉型壓力,繼續以壓力鍋的方式經營教育和職場,只會讓情形越來越糟。

當然,反觀學界,問題的確也很大。前面一開始已經說過教育體制僵化,桎梏學生思維,加上職場出路前景不樂觀,造成學生徬徨無助、苦悶悲觀。繼續以壓力鍋的方式經營教育和職場,只會讓情形越來越糟,應該設法疏導,否則社會問題恐怕會越演越烈。然而讀者諸君必須知道,教育工作人員當前也面對極大的挑戰,本身也亟需轉型改變。

教育場域的問題,請參考天下的報導;我在此只想強調,教育工作必須有大幅的改變。改制度並不難,人的改變才是重點:必須改變舊思維,引進新的數位教育。這必定需要頗長的時間。因此我們要不厭其煩、長期不斷的創新、提倡和務實辯證教育的思維和做法,以尋找適合我們的教育文化。這不能光靠政府,應該引進Crowdsourcing(群眾外包)的概念,分享並融合更多元的教育經驗。

我實際看到一些正在積極創新和轉型的公司,學界也正在痛定思痛,加強與業界的連結,甚至也有個人興學;所以我對台灣的產業前景還沒有放棄希望。或許眼前看到的這些動盪,可為我們僵固的文化帶來正面的震撼教育;如果能夠從中學到教訓,也是千載難逢的好事。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