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供應鏈、創客、教育、自造:台灣產業大未來/傅瑞德
本文為2016年5月4日「台灣要創啥」研討會中觀念討論的整理與解說。與談者分別為前中國惠普總裁、創客導師程天縱、享實做樂創辦人謝昆霖、FlyingV執行長鄭光廷、以及成功大學蘇文鈺教授;引言人由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盧諭緯擔任。
以下內容由筆者編輯編撰增補,並非逐字記錄;若與講者談話內容有所歧異,以講者意見為準,文責由筆者自負。讀者可另外參考數位時代報導〈科技大腕程天縱:台灣不需要工業4.0,巨型工廠將逐步消失〉一文。
開場白
這是一場題目很特別的講座。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先梳理一下其中主題與講者、以及他們的專長,再回頭來看看這場講座想要分享的觀念究竟是什麼。
首先是講座中的幾個關鍵字,以及相關的主要講者:
- 創客(程天縱、蘇文鈺;以下均省略敬稱,講者個人背景請參閱活動簡介,不再贅述)
- 兩岸(程天縱)
- 工業4.0(程天縱)
- 創業(鄭光廷、謝昆霖)
- 教育(蘇文鈺、謝昆霖)
紅色供應鏈
中國在1980年代後期對外改革開放之後,兩岸在工業生產方面的「分工」態勢形成、美日等先進國家也進入中國設廠,以運用廣大的土地、天然資源、以及當時成本較低的勞動力,形成產品其他國家設計、而中國則成為所謂「世界工廠」,為這些境外廠商代工生產。
在這樣的分工行之多年以後,中國境內的資本勢力開始崛起,再加上勞動條件與過去相較逐漸嚴苛,因此也必須擺脫「廉價代工」的產業模式;在2000年後,目前大家耳熟能詳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以及硬體製造相關的富士康、海爾、聯想、華為、中興、小米等廠商或品牌逐漸成熟,於是這些廠商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能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產品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