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用 VR 裝置」是一場打不起來的戰爭?

吐納商業評論
7 min readMar 31, 2016

--

隨著 3 月初 Facebook 創辦人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在 MWC(Mobile World Congress,世界行動通訊大會) 大會攜手三星發表 VR 改變世界的宣言,資本市場又開始為 VR 搖旗吶喊,投資人期待 VR 可以拯救一灘死水的資本市場,但現實面有機會嗎?

來源:個人用 VR 裝置,一場打不起來的戰爭。

讓筆者用兩個月短短 VR 資歷,來評論這篇文章。不客氣的說,這篇文章中很多點根本是瞎扯。

Facebook 創辦人馬克佐克伯在 MWC 大會與其它場合,不斷強調 360 度影片被播放超過 100 萬小時,還說 VR 就是社群平台,以後人們都會在 VR 社群分享他們的生活,目前聽起來非常可笑,但又好像有機會實現,可是前面提到了,你的手機根本不為 VR 優化,連橫向 Facebook 都不會出現,你怎麼可能戴著頭盔看 Facebook 呢?

作為用過 Gear VR 內部測試版上過臉書發過文的人(不否認體驗上的確有點白痴帶點蠢),這段讓我實在是無言。

橫向投影

重點真的不在橫向投影。如果你有桌上型電腦那麼大的螢幕投影空間跟視線範圍,它是不是橫向,真的不重要,我相信不會有人用寬螢幕就抱怨「 FB 沒辦法把整個畫面都占滿、用橫向方式閱讀」,因為人的視線範圍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跟原生 OS (Android / iOS)整合,本來就有平台整合的難度,早晚㑹解決的;而且這是一個軟體問題,而不是一個硬限制。早期不跟原生平台整合,而採用自行開發中介平台,反而可以處理平台版本破碎化的問題,這是優勢。

從 Oculus 的策略來看(企圖打造他自己的 VR OS 核心),也未必真的需要整合;只要商店的機制跟開放,跟原生手機 app 完全是可以脫鉤的。

更何況 iOS 支援橫向投影,在 VR 上又不是可以直接放在手機上看,一樣需要經由 VR 視角轉換成左右螢幕,這是個軟體問題。

哪天各平台願意原生支援,那就直接無縫解決了。更大的問題是,既有平台 app 在這麼大的螢幕上的表現,跟「手機 vs 平板」一樣,就是會有不同的功能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以目前著重的,還是專屬 VR 用途的 app 跟 VR 相容的網頁整合。

我認為「橫向投影」只是個幌子,讓人懷疑到底有沒有真的玩過的假議題;畫面都 360 度了,橫向又真的夠了嗎?

另一個角度是,Netflix 跟 YouTube 這種長寬不同解析度的內容,平面都能投影到 VR 裡了。

內容輸入工具

這方面的體驗差異,還有一個明確問題是內文有帶到的:缺乏好的內容輸入工具。雖然有遊戲控制器(gamepad,也就是搖桿),不過目前好像國內還不好取得。另外我看開發者文件,好像有支援藍牙鍵盤做一部分的輸入;但一般消費者端好像沒看到說明,這個部分我還在摸索之中。

在畫面上可以用虛擬鍵盤,但用頭當指標、右側十字當左鍵,實在是還有點太蠢。我自己親身用過內部測試版的輸入,包含語音輸入的情況,實際的體驗都很慘,實在是讓我覺得斷手斷腳,不確定以後能不能有更好的作法。

但相信如同手機輸入法的發展,未來應該有機會做出突破。

VR還不是時候?

我認為 VR 現在的確是喊得太早。

以我在玩的 Oculus(Gear VR)為例,原生內容除了 Netflix、Youtube、廠商測試用內容、以及成人色情等等這些基本墊檔內容以外,根本乏善可陳。

一方面是因為基本裝置普及率太低;我現在每天帶著 Gear VR 出門,生活圈碰過有體驗過 VR 的人兩隻手就數得完。

此外,內容也缺乏推坑動力;如果不是剛好手機本來就支援(Google Cardboard 成本雖然低但沒辦法長時間配戴),不然成本對一般人都太貴。以我的裝置為例,加起來含手機就大約兩萬多,這是事實。

從這角度來看,就能瞭解為什麼三星推廣跟手機結合,這是個很有趣的附加價值,能讓從來不考慮三星手機的我,也不得不去使用它。

但平台內容以影音跟瀏覽為主,遊戲基本上還沒看到任何一個會讓我想玩超過五分鐘的(歡迎推薦)。而且,內容視角也缺乏使用者角度的考量;例如晚上睡覺時視角應該在上方,但每次我睡覺前看 Netflix 電影(戴耳機、戴 VR 可以不吵到老婆自己看電影)都得坐起來,實在是很煩。

但 VR 體驗的確有其明確的獨特體驗,值得期待。

比起引文中那些我看不太懂在寫什麼的「軟限制」,真正的「硬限制」在於近距離投影光源對眼睛負擔很大。正常情況下,我大概一個小時左右就需要休息;看 Netflix 電影一部片兩小時看完,大概就只能完全閉上眼睛放鬆睡覺了。

這是比較值得留意的事情,所以前期我猜大概會暫時以 5 至 30 分鐘長度的應用作為主軸吧。

(筆者為資深網站工程師,業餘 Gear VR 玩家,入手 Gear VR 兩個月餘,目前正在練習用 Unity 寫 VR app ,看看 VR 的界線在哪。)

[divider]關於引文的其他評論[/divider]

另外,網友 Ricky 的評論也很值得一看。

本文關於VR裝置的各種敘述及論述的錯誤詳列如下:

只有iPhone可以橫向顯示

這是錯的,像Galaxy Note就可以,但就跟我的iPhone 6 Plus一樣,我自己不會去用這個功能。而且手機平時的橫向顯示跟VR一點關係都沒有呀,因為你一旦把支援的三星手機插進去,它絕對是橫向顯示的,相信我!

「更無法用眼睛或脖子搖來搖去操作」跟「必須先打開 App 、插入頭盔、晃動腦袋來操作」

我不知道作者究竟是想表達什麼。你晃動腦袋的時候可以不動到脖子嗎?此外,正確順序是插入頭盔、在Oculus Home裡打開app,然後晃動頭腦來操作。

Gear VR並沒有NFC

Innovator Edition沒有、最近發售的這一代也沒有。嚴格來說除了拍照跟打緊急電話你不需要解鎖手機,其他時候你要「使用手機」就是得解鎖手機,不然呢?

單價

手機的單價先不說,Gear VR售價是3000塊台幣,事實上電信綁約的話差價更來到1000有找,有觸控板都算是很精實了。不然還要期望什麼?要知道我之前買的Innovator Edtion可是兩倍價格;你知道一支像樣的藍牙遊戲搖桿要多少錢嗎?你知道Oculus跟HTC VIVE的控制器要多少錢嗎?墊高價格有人會埋單嗎?

「如果Oculus跟三星合作的只有商店街」

Oculus提供關於VR(不只是頭盔)的相關技術,三星提供了手機的相關技術支援。舉例來說,當你把Gear VR插進頭盔時,Oculus Home取用的CPU時脈是高於正常APP的(除非root才能達到同樣效果),當然更不用說還有生態鏈。

對,你說的生態鏈,有很多在Gear VR上看到的應用,其實是從Oculus Rift移植來的;Google Cardboard的定位精準度跟Gear VR根本是兩個不同層次(畢竟一個是紙盒+透鏡組合的,另一個是有陀螺儀跟加速感應器),Google Play裡支援Google Cardboard的遊戲你可以去玩一玩,再去比較Gear VR的遊戲。

推薦由「紀念碑谷」開發團隊所推出的遊戲「Land’s End」,這是一款完全不用手操作的遊戲。

§

作者的其他個人觀點無關對錯,但我可以這樣來說明,為何市場上看好這一波VR的趨勢:

  1. 很多人的家用電腦已經很久沒有升級了,PC相關廠商很期待;
  2. 如果你是個PC遊戲的重度玩家,你的電腦可能己經能跑HTC VIVE跟Oculus Rift了,即使需要升級也不至於超過300美金。這兩家公司的官方說法,都適用「約在1000美金以下的新購PC」。而你的電腦跟你的手機一樣,本來就應該有自己該有的任務跟功能。(當然Bill Gates特別讚賞VR,也許是因為目前沒有在Mac OS底下運作的任何VR系統,所以微軟的時代又來了!)
  3. 因為Facebook是地表最強的社群平台,所以投資者非常期待在VR世界裡有新的社群應用(其實換作十年前,你如果說Facebook會有超過十億的user也沒有人相信,不是嗎?)。無論新的應用是什麼,我想絕不只是「橫向顯示的Facebook」(那是什麼? 可以吃嗎?)

另外,其實中國已經有自己的VR生態鏈了;從頭盔到內容還有週邊配備一應俱全。

如果你到台北三創,可以去付費體驗一下「Eyemax」,那裡的頭盔跟體感座椅都是中國Emax公司製造的。但即使如此,說VR三巨頭是為了「防堵中國抄襲所以保密」實在是腦洞大開了。

Sony有自己的軟硬體遊戲王國不說,HTC VIVE的合作公司Valve也是遊戲大廠、並且擁有一個Steam平台;Oculus有一個地表最強的富爸爸、跟已經玩了好幾年的Oculus Store和壓倒群雄的開發者社群,這些都不是說想抄就抄得來的。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