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一些相關新聞的緣故,群眾募資(crowdfunding)正夯。幾個月前我在「有物報告」的 key points 單元中有稍微提過 Fig 這個新的遊戲群募平台,剛好趁這波熱潮再仔細介紹一次。
Fig 跟 Kickstarter 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一個面向一般贊助者(pledgers、backers)的平台。它是一個「贊助 x 投資 x 顧問」的三合一平台,同時提供服務給一般人、合格投資人(accredited investor)與立案團隊這三類利害關係者。
一般人
跟 Kickstarter 一樣,選擇不同獎勵方案贊助,並祈禱產品順利完成、而且不會跟想像相差太多。
合格投資人
直接投資 Fig 替專案設立的製作公司,未來遊戲成功販售後得以分潤;分潤的方式為「未達原始投資金額前為 0.02%;達原始投資金額後為 0.01%」。
Fig 目前推出過兩個案子,也都分別成立了 Fig Productions 1 與 Fig Productions 2 兩間有限責任公司(LLC)。Fig 的目標是當股權式群眾募資的法案通過且完善後,就要把這塊也納入平台服務當中。
顧問
由遊戲產業資深人士組成顧問團,精選品質優良的作品,然後傾全力支持該群募專案。具體作法為同一時間只挑選一款遊戲進行群募,期間協助規劃、設計與行銷,達標後也會持續協助開發商處理後續的開發與發行事宜。
§
Fig 的第一個案子《Outer Wilds》在群募階段成功了,目標 12.5 萬美金,最後募得 12.6 萬美金。
第二個案子《Anchors in the Drift》野心更大,群募目標設在 50 萬美金,然目前只募得 10 萬美金,且距離結束只剩 2 天。
不過,因為 Fig 未曾公布過各案的獲投資情形,很難說是否群募階段失敗就會直接放棄專案。
Fig 會不會成功?我持保留態度,因為它的核心構成份子屬於定位比較曖昧的一群:非 AAA 但也非 indie,比較接近現在常講的「大製作 indie 群」,也有人稱作 AA。
這種調性驅使下,能被它看上,或是願意加入它的案子選項並不多。
但,Fig 是不是一個有創意且更能解決當前群眾募資疑慮的方法?我認為是。這個做法有點像出版界的「群募出版」做法,如 Inkshares、Unbound 等等。
透過專家顧問團篩選出體質好、發展性佳的產品,同時透過引入合格投資人的方式補足專案的財務健全性,最後再透過專家顧問團的協助,提高產品順利推出的可能性。
面向一般人的群募階段於是更像試水溫的做法了,其成果的直接服務對象也是合格投資人。
Fig 等於整合了目前群眾募資環境中的許多運作方;目前群眾募資平台的行銷意涵正快速提升中,有些案子早已拿到投資方的資金,上去群募平台只是為了呼應投資方試市場水溫的要求。
當然,先試過水溫再以此獲得投資方青睞的案例更多。因為如此,專職規劃群募的服務商也越來越多,例如台灣表現亮眼的貝殼放大。
今天如果 Fig 有夠好的案子,我付錢的意願絕對高過 Kickstarter,但它的案子都不夠吸引我。這也是如要發展成 Fig 這種模式所必須面臨的問題:比起當一個純粹的平台商,這種更有「發行商」色彩的服務,難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