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筆者參與了Rocket Café第六場火箭聊天室,主題是「FinTech急診室」,邀請多位講者,包含了群眾募資、新創事業、人才培育、產學合作機會尋求等項目。
FinTech相關議題,其實至少討論了兩年以上。目前來看民間的聲音愈來愈大,而政府不是沒有聽到人民的聲音,只是聲音自四面八方傳來,每一件事都想做、都想改,但卻不知要自何處開始著手。在這場火箭聊天室裡,產官學研各方都在現場熱烈討論,但似乎還是找不到最佳解。
新創事業的前(錢)景,不止於台灣
行政院的國發基金裡有一個「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用以協助在台灣成立,或是剛在台灣成立未滿三年的獨資、合夥事業或公司,符合上述條件的公司都可以去申請。自網站上的資料可得知,至少有225家通過申請。
從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資料這麼說:
1997年推動育成政策以來,全國創新育成中心共計超過130所,其中曾獲本處補助共計125所,累計投入金額為31.255億元、培育11,213家中小企業、誘發投增資金額1,103億元、育成新創企業6,250家、新增/維持就業人數達200,661人、協助育成企業取得專利3,775件、技術移轉1,815件,並已有87家育成企業上市/上櫃。
從一些案例資料也可以看得出來,透過政策而達成的計畫也不算少,另外也有協助育成企業取得專利、技術移轉,或是輔導育成企業上市上櫃的成功案例。另外自創櫃板9月23日的資料可以得知有227家公司申請,受輔導的公司有88家,其中有73家為創櫃板公司。而前述的88家公司裡有電子科技20家、文化創意18家、生技醫療17家、農林漁牧5家、社會企業2家、電子商務13家、其他領域13家。創櫃板成立這一年來,成效並沒有太差。
新創事業需要資金,政府雖然以政策、補助計畫、成立育成中心或創業加速器各種方式來協助新創事業發展,但這些新創公司仍然會面臨僧多粥少的情況。
愈來愈多創業者在尋找資金來源時,除了要多透過各種管道找錢之外,同時也要想想幾個問題:自己的產品獨特性在哪?為何讓人願意投資?市場的需求是什麼?是市場需要這些服務(產品),還是可以透過服務得到更佳生活體驗(創造需求)?
資金的來源也不見得是從政府而來。政府的錢還是來自於納稅人的稅金,所以會有繁複的手續、查核點、該完成的績效指標,如果新創公司有人力處理這些繁複的手續,當然政府會是可以考慮的資金來源;反之,如果沒有人力,還是建議從其他募資管道來取得資金。
創業是有風險的,千萬不要低估風險,但也不要讓風險讓自己裹足不前。
如同台上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說的:「台灣找不到資金,還可以到國外找。」網路這麼發達的年代裡,不要因為島嶼地形的限制,侷限了自己的企圖心。
資料的所有權與資訊安全,需要共同討論
在最後的QA時間裡,台上的講者提到了關於「資料所有權」的問題。使用者與銀行之間往來的記錄資料是屬於誰的?有沒有人主動向銀行取得這樣的資訊?台下的聽眾中,有人試著開發一款讓使用者管理與各個銀行往來交易記錄的App,但在台灣就是不能做。理論上,如果銀行開放API介接,程式就會更為容易開發,就可以提供這樣便利的服務。
看似完美的推論裡,其實隱藏了許多一般使用者看不到的問題。例如安全性風險要由誰承擔?是提供API的銀行,還是開發者?還是使用者?如果其中一家銀行提供的API出了問題,或是資安風險較高時,誰要負責?如果A銀行與B銀行的程式互相衝突,由誰負責協調與解決?
在發展各項FinTech便利服務時,安全性仍是無可妥協的底線。
大家的手機裡因為裝了不同銀行的APP,各個App設計邏輯不同、功能不同,用起來很麻煩也是事實;但要政府要求各銀行直接開放API提供介接,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政府要考量的面向很多。除了金管會銀行局會要求銀行符安全標準之外,第三方服務者是否也要做到同樣的標準?
重點並不是要設下門檻來阻擋更方便的服務出現,而是讓這些業者在開發新服務之前,也要負擔起維護使用者安全的責任,與銀行達成共識後,也許會有良好的合作開端。
政策與現實需要取得平衡點
時代快速演進,以致於舊法規無法因應快速變動的環境,當創業者們不斷的往前衝時,難免會覺得綁手綁腳、窒礙難行。但此時我們也該回頭想一下,前述因為資訊落差而可能受到衝擊的人。
政府在擬定政策與法規時,同時也需要考量對整體環境的影響、是否具有永續性等;如果人民或產業受到新制的衝擊時,要如何合理的保護這個產業,以及依賴這個產業生活的每個人與家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國家對於部份產業採取保護措施,利用關稅或是區域性合作,來提升自己國家產業競爭力的原因。
現場每個講者都在台上疾呼:「再不進行改革,台灣將會落後於世界潮流。」也許台灣曾因為現有的金融制度,減輕了在前一波金融風暴裡的衝擊;但在接下來的環境裡,除了迎頭趕上,也要考量資訊弱勢者的情況。
在加速推動金融新服務的同時,如何照顧無法使用新工具的人,也是必須考慮的課題。
瑞典等北歐國家,到了這幾年才開始宣稱進入無現金時代。哪些人會受到這種無現金時代所帶來的衝擊?可能是不會操作新型支付工具的人,或是無法負擔支付工具必要成本的人。
在現金時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隨著對貨幣信任的減低,整個社會必然會轉往其他的信任方式,但這中間還是需要時間。
有次聽見同事與我說,現在學校老師是這麼教小朋友的:「當你們口袋有零錢時,可以把這些硬幣拿去加值悠遊卡,這樣才會有價值,把硬幣存起來是沒有價值的哦!」這就是透過教育的方式來慢慢的轉化,減輕對社會的衝擊。
全民參與的未來
透過這次Rocket Café「火箭聊天室」的座談會,讓各方參與者熱烈討論;難得的是,金管會的官員們也特地在最後做了許多的說明,包括關於金融管理沙盒的相關內容。
比較可惜的是,這個場合不是立委質詢的立法院,也不是全民質詢的熱門專線,所以可能還要找其他的方式,讓民眾來了解政府的難處在哪裡、為什麼執行起來會讓民間如此不滿意?但是這樣的討論已經是雙方溝通的開始。
當民間在討論創新時,政府可以直接說出需要考量的每一點,與民間的業者討論,共同找出解決的方法,改變以往由上至下的態度;使人民、創業者、相關利益關係人,都能坐下來共同討論,多方找出共同解、重新建立對彼此的信任。
相信這一場座談會是很好的開始,也期待著會有全民參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