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站自即日起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由編輯為您精選懷舊相關書籍內容,經授權後小幅改編為文章形式供您閱覽;希望您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能以精簡方式吸收新書精華。以下內容摘自原書,文中第一人稱為原書作者。如果您有任何討論或意見,歡迎您在這裡留言,原書資訊請參閱文末介紹。
您玩過雙六嗎?不是黑白棋對弈的盤雙六,而是桌遊繪雙六。
「借我一支釘子」是什麼意思?「蝦龜」又是什麼意思?
常聽說以前會穿麵粉袋製成的衣褲,到底是什麼樣子?
現在,就讓我們搭乘《台灣時光機》,一起回到過去吧!
新春恭喜 教你玩雙六
台灣流行贈品行銷,選舉時發面紙,填問卷送筆,新年月曆、年曆等公關禮物更是「曆」久不衰。贈品要送得好,既要講究實用度、也要讓人有印象,如果能有趣味性,就更好了!在秋惠文庫裡,收藏了一張賀年老海報,已經有八十一年歷史,主題是「新年景氣振興雙六」,海報本身除了是廣告,還是一款失傳的老遊戲,不知道大家玩過這種遊戲嗎?
[caption id=”attachment_2848" align=”alignnone” width=”2197"]
【遊戲方法】
• 海報名稱:新年景氣振興雙六。
• 遊戲種類:迴紋針雙六。
• 對戰人數:兩人以上。
• 遊戲玩法:準備好棋子、骰子。各自將棋子置於「①號」起點,擲一顆骰子,依骰子擲出數目前進,最快走完格子,抵達終點「上リ」的人獲勝。[/caption]
這張老海報於一九三四年由「南日本新報社」(一八九八~一九四四)發行,圖中一格格的商家,是當時台北鬧區包括本町、表町等地的商鋪縮影,光是銀行就超過三家,顯見金融發展熱絡。格子的起點「①號」是保險公司「日本生命」,終點「上リ」是《南日本新報》,其他包括旅館、和蒩子店、米店、藥局、餐廳、鐘錶店、醫院、珈琲店等,畫中人物有和服日本人,也有穿訂製洋服的時髦民眾,像⑳號的鐘錶店,就有一對可能是在約會的情侶站在櫥窗前,男的表情猶豫,正考慮要不要買錶給女生。
海報幕後的廣告贊助商大大有名,像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台灣運輸組合、台北信用等,都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扶植、數一數二的商業組織。
不同於中國雙陸
如果是歷史迷,乍看海報主題「新年景氣振興雙六」,出現雙六名,會以為是中國古代遊戲雙陸棋,但此雙六非彼雙六。中國的雙陸棋,是黑白子的對戰棋盤遊戲,傳入日本後,名為「盤雙六」。玩法難度高,鬥智也鬥運氣,押錢後更具刺激性,以致賭博盛行,「盤雙六」於幕府末期被禁止,中國則在清初禁了雙陸棋。
這張老海報的遊戲類型,是「繪雙六」,玩法受雙陸棋影響,但不一樣,是日本的傳統遊戲。「繪雙六」常被認為源自中國的陞官圖,這說法仍待考究,一方面中國的陞官圖以文字為主,另一方面,早期連歐洲也有類似遊戲,因此尚無證據證明「繪雙六」源自陞官圖。日本最早有漫畫型的「繪雙六」,是十五世紀淨土宗的小沙彌想出來,畫了「極樂淨土」故事,發展到後來,勸善懲惡的浮世繪、春宮畫也入畫,到了明治維新,為了教化國民,題材更多樣,例如鐵道旅遊、環遊世界、大日本物產、二十四小時家庭生活、小學單語等,可葷可素,寓教於樂。
「繪雙六」的玩法有兩種,較簡單的迴紋針式雙六,與較複雜的跳格子式雙六。其實,「繪雙六」的桌遊概念,也適合現代推廣觀光、當教學教材、歷史記錄或年輕人kuso等,題目例如台灣最紅的夜市、住家附近的商店街、未婚宅男/宅女的一天等,當作文創商品趣味無限,任君發揮。
蝦+龜=什麼藥?
「借我一支釘子,好嗎?」如果有人這樣問,你會答應嗎? 你一旦答應,賣藥的業務員立即鑽進你家,找到牆壁上的釘子,把一個大約牛皮紙袋大小的袋子掛上去,紙袋裡面裝有各式家庭常備西藥,像止痛、止瀉或感冒藥。業務員說第一次不收錢,之後會定時來清點,看家裡吃了幾包就算幾包錢。這就是「寄藥包」,一九七〇年之前台灣的藥品銷售方式。
「寄藥包」的風氣,始自日治時期,偏鄉山區尤其依賴,車路不通,下山不便,加上西醫診所只有城市才有、診費又高昂,一般人生病時只能煎草藥或找赤腳仙,寄藥包裡的一包藥才幾錢,便宜又有效,一下子就被民眾接受。
送藥包的人又叫送藥生,像郵差一樣,騎單車或速克達,後載四、五台斤重的藥箱,定時巡視自己的管區,因為和主人家有一定默契,收錢時還會閒扯關心幾句,靠人情味在賣東西。也因為當時讀書機會少,因此藥品外包裝,創意十足,例如畫一隻蝦加烏龜,就是氣喘藥(台語蝦龜);面露痛苦摸頭,就是頭痛藥,不識字的人一看就懂。
[caption id=”attachment_2849" align=”alignnone” width=”2956"]
寄藥包當時的藥品。[/caption]
德川家康分送偏方
追溯寄藥包的起源,得談到日本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他著迷研究藥方,有病也自醫,更廣收天下偏方,分送人民使用,打破了上層階級壟斷醫藥知識的局面,也帶動了成藥概念。到了江戶時代,藥商賣藥宣傳先吃後用,是最早的寄藥包概念;傳到台灣,寄藥包內的藥以日本西藥為主,國產藥為輔,一直到一九七〇年寄藥包才絕跡。究其消失原因,一,西藥房開始流行,西洋舶來品明星藥入關;二,生病看醫師的觀念漸開;三,最關鍵的是,寄藥包的西藥成份問題多。例如藥商為了省成本,將A戶過期的藥讓藥生收回,調給B戶,但最誇張的還是靠「寄藥包」暴利千萬。
在一九六七年,新聞報導南投草屯慈愛堂製藥廠,在全台各地大聘推銷員,一人負責三百戶,低價狂銷十三種偽造成藥,年營業額逾千萬元,連續賣了九年都沒被發現,直到被舉發,慈愛堂的偽藥成份只是麵粉、黃豆粉、糖精,外加少量抗生素。
寄藥包會流行,有一部分原因在於台灣人喜歡自己當醫師、生病自己買藥吃。現在雖然沒有寄藥包服務,仍然有奇奇怪怪的賣藥花招,像路邊開個一兩年就消失的保健館,以坐免錢電椅騙老人買藥買電椅;地下電台找觀眾叩應,見證青草仙賣的成藥多厲害;電視有線頻道也讓民眾叩應唱卡拉OK,找帥哥主持人甜言蜜語,讓不少阿公阿嬤覺得主持人比自己的兒女還關心自己,糊裡糊塗買了一堆藥,花錢不說,吃了還有可能傷身。關於這些奇怪的現象,為人子女的啊,咦~艾注意!
傳說中的大內褲
麵粉袋,是收藏界的基本款,老少皆愛,長者發思古幽情,年輕人復刻當書包;歷史要講講不完,它象徵台灣人米食習慣改變的起點,也是某家3C財團發跡的第一步。
從麵粉袋改製、印著「中美合作」國旗的內衣內褲,現在已經絕版,它的材質純天然,是百分百的「純白、純愛、純棉」美國棉,老一輩才穿過,他們叫它「卡動」(台式日語,指コットン棉花),通風乾爽,沒有悶精問題,重要部位印有「淨重二十二公斤」,但為何是二十二公斤?當然有玄機!
[caption id=”attachment_2852" align=”alignnone” width=”796"]
用美援麵粉袋製成的衣服。[/caption]
麵粉袋在美國,規格一律是五十磅,來台就是二十二公斤,凡大宗物資的規格都是統一的,家裡做米糧行的就知道。
麵粉袋首次出現,是二戰後的一九五一〜一九六五美援年代。當時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勢力擴張,同時解決自身糧食過剩的問題,策劃了「四八〇法案」,幫助第三世界解決飢荒,到處半買半送物資,以免被赤化,當中也包括台灣。
為何沒有米袋內褲
美援物資來到台灣,發放系統主要是「耶穌廟」(教會)、眷村,內容包括脫脂奶粉、麵粉、食用油等,有時政府進行造橋鋪路等工程,召集村民打工,薪水可能就是三袋麵粉、兩瓶油。窮到連棉被都可以當的百姓們,麵粉吃完了,難得有一塊純棉的麵粉袋布料,惜物愛物,就改成內衣褲繼續穿。(編按:以下四圖為美援時期的麵粉袋)
不過,既然有麵粉袋內褲,為何沒聽過米袋內褲?因為米袋、甘蔗袋都是麻布做的,早期還有苧麻產業,黃黃粗粗的,若移作他途,頂多用來蓋布袋。
再貧困的年代也有發財契機。台灣氣候不適合小麥,收成少,戰後各地麵粉廠營運困窘,好不容易有錢買機器,卻苦無原料。有位商人腦筋動得快,向國民黨政府建議,與其買麵粉,不如單純進口小麥,一舉多得:首先,小麥磨成麵粉會有麩皮,有利畜牧業;其次,同等金額進口麵粉,買小麥來台,自磨的麵粉量更多;而且,麵粉在台灣磨,比較新鮮!
這個聰明的商人就是苗育秀,據說他只花了五分鐘,就讓主事的中信局局長尹仲容拍板定案。從此,麵粉工業有了原物料,山姆大叔的小麥進來,各麵粉廠競相搶標,出產的麵粉袋上必須印有「中美合作」圖樣。苗育秀的聯華食品,隨著歲月擴張,如今是聯華神通集團。
美援麵粉還促成了一九六四年台灣最早的營養午餐,從偏鄉開始試辦,提供麵粉蒸的蛋糕當點心配牛奶飲品,午餐有時是麵粉加保加麥(長壽麥)做的饅頭,配上脫脂奶粉、蔬菜、牛油熬煮的湯,學童們都說很新奇,雖然味道怪怪的。
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就是從那時開始西化,主食不再只有米飯、粄條,習慣吃麵、吃麵包,成了美國小麥的消費者。
《台灣時光機》
- 連國家級博物館都想典藏的台灣珍稀文物真品
- 這些老東西每一個都是時代的連結,是生活裡的歷史。
出版:玉山社
作者:林于昉、蔡碧月
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