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可靠的情報顯示,海底金剛,向淡水外海游出,很可能循著淡水河向台北登陸,在附近航行中的船舶,以及沿岸附近的居民,請立即疏散!⋯⋯淡水、士林及整個台北市,台北縣的三重市、永和市、中和市及新莊鎮、新店附近也必須採取緊急疏散措施⋯⋯以防萬一⋯⋯我們現在要反覆一次!⋯⋯現在發佈警戒警報!現在發佈警戒警報!」
— — 《史前怪獸 金剛》
一九八一年,一頭身長五十公尺的巨大爬蟲型怪獸「海底鐵金剛」,先在台灣外海擊沉數艘大小船隻,隨即嚴重破壞了離島「大戶島」的漁村;政府還來不及展開對策,牠就在淡水短暫登陸,還造成列車大出軌。
國軍架設的高壓電網無法阻止牠再度上陸並一路向南蹂躪整個台北市,從東區到西區的精華地帶,全都因牠噴出的白熱光線陷入一片放射能火海。此時,人類的希望就只剩某位神秘博士所發明的、超越核能武器的終極破壞素⋯⋯。
等等,這故事好像在哪裡聽過?喜歡日本特攝的人,都應該發覺這是1954年日本第一部怪獸電影《哥吉拉》的劇情,怎麼整套都搬到台灣了?難道說我們的台北市也曾留下哥吉拉的破壞足跡,但已經沒人記得了?
當我獲得這本和我一樣老的《史前怪獸 金剛》時,我還以為到手的是一本原汁原味的電影小說。畢竟封面是我熟悉的《哥吉拉》劇照,作者又確實寫著「香山滋」,雖然哥吉拉不知道為什麼改叫「金剛」,但反正牠以前的譯名也都亂七八糟,什麼「大恐龍」、「酷斯拉」的⋯⋯所以應該沒問題吧,直到我翻開內頁。
熟悉的《哥吉拉》劇照底下,解說著「海底怪獸終於登陸淡水,向台北前進。」然後,「國軍的立體攻擊也無補於事,牠終於進攻台北市。」
沒錯,劇照、故事是熟悉的那個哥吉拉沒錯,只是全都「台灣化」了,就跟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宇宙戰艦黃帝號》一樣。翻譯者也同樣是劉萬來先生,可以想像這本書也經歷了同一個審查年代,為了避免媚日嫌疑,而不得不把日本人名地名全面「改正」。
不過這本書的價值倒沒跟著全面抹煞,我們甚至能從這本譯作中,發現《哥吉拉》電影沒講的一些東西。
電影《哥吉拉》的劇情,描述「哥吉拉」這隻長久以來與人類共存、介於水生與陸生的過渡型爬蟲類,因某國的氫彈試爆而被趕出原本的棲息地,甚至從放射能中獲得了強大破壞力。
哥吉拉的現身讓價值觀陷入對立:由男主角尾形代表的入世觀點,希望儘早消滅哥吉拉保護日本;但出於科學立場的山根博士,卻察覺哥吉拉(有如戰後的日本人一般)凌駕核彈的生命力,而想留牠一命以深入研究。但不管是哪一種立場,都阻擋不了哥吉拉登陸東京、毀滅銀座之後揚長而去。
這慘況終於讓化學家芹澤博士出面;原本他害怕手中超越哥吉拉的武器遭人濫用,而選擇避世隱居,但眼見人們受苦,他還是決定啟動武器──用自己的犧牲,把哥吉拉和武器的一切機密,都葬送在東京灣底。
這故事的原作者 — — 小說家香山滋,一開始接受電影製作人田中友幸委託撰寫《哥吉拉》劇本時,寫出的並不是這本小說。
當時他交出的是代號為「G」的劇本草案,經由導演本多豬四郎及編劇村田武雄等人修改後,拍攝成電影《哥吉拉》;但香山在電影上映後,又重新執筆寫下《哥吉拉》的小說並於翌年出版,也就是《史前怪獸 金剛》的日本原書《小說哥吉拉》。
小說中,電影的男主角尾形消失了,其戲份和大戶島的生還少年新吉合而為一。也就是說,男主角在書中變成了哥吉拉的第一波目擊者兼受害者,同時仍是主張消滅哥吉拉的要角;不過這本來就是香山滋在劇本草案中的安排,他只是把電影更動過的情節又改回自己當初的想法,並放回小說而已。
除此之外,其實這本《史前怪獸 金剛》讀起來大致上都和電影相符,除了令人有些尷尬的名稱修改。小說中,山根博士變成了「李山根」,但女兒山根惠美子卻變成了「李惠美」;拯救世界的芹澤大助博士更神奇,居然改叫「蔡允澤」。
不過這些改名的影響還算小;把所有日本地名改為台灣地名的結果,是讓一段足以扭曲時空的哥吉拉台北登陸戰就此誕生。
「大戶島」雖然沒改名,但勘察災情的隊伍如今得要從基隆港出發。海上目擊「海底鐵金剛」的事件,則搬到了高雄前往澎湖的渡輪上。「海底鐵金剛」第二次登陸時,國軍在淡水河一帶架設了高壓電網,卻無法阻止牠殺進台北市區。
接下來根據文中描述,這頭怪獸走了一條讓人看不太懂的破壞路徑──進入士林區後,跨上了重慶北路交流道,然後不知為何一口氣走到了雙園一帶;軍警的通訊中,一棟恩主公廟起火燃燒,松山機場跟敦化路的防線同時也被突破了;但不一會兒,火車站附近的部隊被瞬間殲滅。
「海底鐵金剛」隨即朝中華路、西門町前進,但又轉往武昌街、中華路交口攻擊了電聯車,並往衡陽路、博愛路移動;接著牠「把立法院的高大建築給一踢」,又推倒了某座地點不詳的電視塔,然後往松山機場的方向走,「似乎要找個廣場休息」。
不過牠抵達基隆河之後,只攻擊了圓山動物園附近聯絡外雙溪的橋樑隧道,就直接走回淡水河離去,留下滿目瘡痍的台北市。
把東京的地名一一「台北化」的結果,讓化身「海底鐵金剛」的哥吉拉在台北市內亂繞一通。由於「海底鐵金剛」吐出的白熱光線射程按小說內文描述只有一千公尺,因此要按順序攻擊所有提及的地點,牠必須走一條讓人看不出所以然的破壞路徑,一下東區一下西區,一下恩主公廟一下雙園(注)地瞬間移動。
若想起原著小說和翻譯小說之間還有二十六年的差距的話,對一個看過電影、讀過小說,又曾經活在一九八零年代台北市的讀者而言,哥吉拉在這本《史前怪獸 金剛》中的破壞力,簡直可以說達到時空錯亂的等級,讓東京與台北、黑白電影和童年回憶在一場浩劫中奇妙地重疊於讀者眼前。
這樣的閱讀感受也反映著日本娛樂在台灣一度因政治操作而遭逢的曲折身世,恐怕很難再有別的小說可以輕易重現吧!
在蔡允澤博士的犧牲下,「海底鐵金剛」死了,中華民國也得救了,哥吉拉神奇的台北上陸也告一段落。
但李山根博士預言,只要人類不停止氫彈試爆,下一隻「海底鐵金剛」一定會再出現。果不其然,第二隻「海底鐵金剛」很快就現身了,目標居然還是中華民國;而這次的舞台,則是美麗的東海岸。(待續)
(在《史前怪獸 金剛》中還有一段未出現在電影中的小插曲,是關於「大台北金剛團」這個組織。小說中,這個組織發傳單誣陷李山根博士為金剛來襲的幕後元凶,藉機製造恐慌;但到最後,組織唯一一名成員被金剛踩扁,才知道他只是個亂造謠的煽動者而已。初次閱讀這段劇情,在原書到處被改來改去的情況下,我一度以為這段突兀而多餘的劇情,是中華民國版刻意加入的「保密防諜」宣教,後來用日文版比對,才發現原作真有這段 — — 或許是作者對諜報情節的一點偏好吧。)
注:若將「雙園」視為「雙連」的錯誤,或許可以將「海底鐵金剛」的路線稍為拉直一些⋯⋯。
延伸閱讀:
哥吉拉,花蓮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