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政務委員在上任一個月後,開始有原則地以網路直播公開的形式接受媒體專訪。三立電視新聞節目《54新觀點》主持人陳斐娟專訪他,在開放接受網友問題時,網友詢問了唐鳳跟柯 P 的智商問題,同時主持人帶起了對台北市政府小內閣更換頻繁的評論。
唐鳳在訪談中的全文脈絡,其實是回憶當他去市政會議演講時,與柯市長互動的想法對話:
「我上次去演講的時候,說需要建立一個『跨局處的資訊整合的系統』,而不是每一個局處真的到不行再請他來仲裁,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定是他講一邊對,另外一邊一定會對他不舒服,所以我當時在市政會議,這個也是公開的,大部分在公開討論的東西,可以在先期,沒有到最後做決定一翻兩瞪眼的時候,就納入民間利益關係人的意見,各局處間的關係會比較緩和。」
柯市長當場有接收到這個建議。在臉書轉載新頭殼對這個議題的報導時,首先訊息的焦點改變了:人們對「唐鳳政委評論台北市政」感到非常感興趣,宛如明星臧否人事一般;同時許多朋友對這則新聞表露了自己的意見,認為這樣的意見或好或壞,或看到問題核心,或輕忽了角色分際。敏感的朋友提醒我,指出這樣的答案(形式),對別的戲局參與者可能帶來的其他意涵與連帶麻煩。
然而昨天從討論串起始之後,一直到筆者睡著為止,我的腦海中一直忍不住浮現幾個字:「#國家的頻寬」(The Bandwidth of the State)。
各單位的溝通是否順暢,決定國家整體的運作是否順暢
如果國家是一整套系統,裡面包含著互相溝通傳輸的子系統,我們可以說,決策就像是透過訊息的傳輸「排線」,從爭議的前端把大量訊息往思考與判斷的後端送去,然後爭取時間驗證與試誤;當最終作出了某些最好的考量,同樣必須爭取時間把整體的考量與補償損害的配套措施資訊,完整傳送到各個需要資訊的前端。
串連前後端的「溝通子系統」出問題,政府就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
假使這些個別功能單元都發揮良好作用,沒有人出錯,那麼從系統觀點來看,如果整個系統最後還是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問題就是出在串連前後端的「溝通子系統」上,造成整體的災難。另一個角度來說,評估這個「溝通子系統」的傳送失真率,就可以估算每個單位相互溝通的頻寬有多大。
當這個概念應用在國家層級事務時,我們就可以把國家的溝通子系統叫做「國家的頻寬」。
回到現實層面。之前拜訪過幾個部會,所以在唐鳳政委提出這個遠景時,我心中想的是這些互動體驗:如果所有的主官在決策會議的關鍵時刻,手上拿的資料由幕僚摘要再摘要的最終化約紙本PDF,裡面是用各種圖表工具,二次或三次抽象化呈現某些被切割脈絡的數據資料,我們國家決策的頻寬真實面貌,以及其瓶頸,將會是令人恐懼地小而容易偏誤。
如果所有的承辦同仁只能夠在糟糕的環境下,作出困難的標案規格,我們的政府就只能年復一年地,在糟糕的規則下創造出惡劣的結果。
主官決策時,手上的資料若被嚴重切割、去脈絡、抽象化,國家決策的頻寬將會是令人恐懼地小而容易偏誤。
在這種情形下,外界批判問題不僅無法改變狀況,也無法讓我們找出出問題的環節,只會創造更多的煙霧與噪音,鼓動更複雜的情緒波動,讓社會大眾更深陷「自我實現預言」這樣的惡性循環。只要任何一個小事件爆炸,就可以創造大量的雜訊,迅速把溝通過程摧毀。
這個社會期待聖人,把高智商等同於高表現的同義指標,有識者甚而鄙夷之,媒體樂於沿著這個話題繼續追捧,或者在消費完後、熱門商品生命週期過了之後,等著樓塌時刻反向追打;然而卻只有極少數的人關心「政府」(這個真正的標的物)內部次系統間溝通的「頻寬」問題。
這才是整個無法溝通的社會面臨的最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