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崛起過了,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吐納商業評論
5 min readAug 28, 2016

--

中國小米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增長勢頭正迅速放緩。該公司2010年創建,隨後迅速躍居全球銷量份額第3位,但在2015年失去了強勁勢頭,而2016年已經從全球銷量排行前5中完全消失了蹤影。

即使僅從中國國內的情況來看,小米的銷量從去年的首位下滑至第5位,用戶流失明顯。小米的快速滑坡折射出中國企業存在的哪些問題呢?

來源: 從小米潰敗 看中國企業通病|國際|2016–08–26|日經中文|天下雜誌

看小米怎麼成功,也就知道他怎麼敗的了。

小米的崛起

首先,第一代小米手機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中國在2008年起提高平均工資,使得成本墊高,導致手機下游的OEM廠頓時失去了外銷市場。

另外,深圳等地方的「山寨手機」廠,由於剩餘的生產力找不到出口,所以也成了小米生產組裝的低成本供應者;因而小米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研發費用,就能整合既有的資源,打造出所謂的「發燒級」手機。

事實上,後來的小米電視、小米盒子、Wi-Fi……甚至小米電鍋,都是相同邏輯下的產品。

模式很快被複製

這種「倒買倒賣」的手法,其實很容易複製,一時間包括以「不安裝雜七雜八應用」、「四核不燙手,哪能799(人民幣)?」為號召的「節操手機」、以及採用深度客製Android系統(稱為「Smartisan」)的「錘子手機」等「互聯網品牌」,都紛紛出來搶食市場。

而傳統手機廠如華為、OPPO等等,雖然一開始有些措手不及,但也很快的穩下腳步;這些大廠不僅也推出「僅在網上銷售」的品牌(如華為「榮耀」等等)對抗小米,再利用本身的專利累積,以技術深度陸續趕上,並逐漸攻破了小米輕忽研發、缺乏專利保護的「下盤」。

[caption id=”attachment_78891"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jiecao

直白的「節操手機」。[/caption]

找不到主戰場的小米

當最成功的產品手機失去了領先地位,小米開始陷入「哪裡才是主戰場?」的迷惑;加上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飽和,使得缺乏現金入帳的小米,開始陷入經營上的負循環,也失去了領先地位。

從手機之後,小米做了很多以手機廠商而言「奇奇怪怪」的東西(當然,他們並沒有把自己限定為手機廠商就是),像是電視、路由器、行動電源、米鍵、 運動相機、空氣清淨機、甚至最近的小米筆記型電腦等等;從前面的敘述來看,這些產品都有著共通的特點:

  1. 主要的研發者可能都不是小米,只是掛了小米的品牌、並且在外觀和部分設計上有小米的特徵;
  2. 這些產品都在市場上都是落後別人推出(甚至是「山寨品」)、而且利潤不見得很好的「me too」產品;
  3. 產品之間無論在應用上和目標族群上,並沒有明顯的聯繫和重疊;往好處想是擴大品牌觸及率、往壞處想就是缺乏綜效。

「MiBook Air」

以不久之前上市,被評為「蘋果MacBook Air山寨品」(甚至還很知趣的不在外殼打上商標)、甚至官方名稱就叫做「MiBook Air」的「小米筆電」為例;據國內知名部落客「電腦王阿達」表示

……為擴大自家CPU與相關晶片銷售量,這幾年來英特爾不斷向中國大陸政府與供應鏈……祭出晶片價格折讓策略,全力拉拔大陸NB品牌及相關供應鏈業者,……華為、小米更興起征服全球NB產品市場的企圖心,被Intel成功拉進NB市場來攪局。

如果上述的理由為真(我們的看法略有不同就是),正說明了小米「找不到主戰場」的問題所在:一家市價估值百億美金[footnote]資料來源[/footnote]的公司,會去生產自己原本並不熟悉市場的產品,只為了Intel給了很好的折扣?

一個可能是,現在只要是看起來能賣的產品,小米都做;另一個可能則是,小米把自己定義為「產品整合商」,只要是有人研發(甚至上門展示兜售),而且組件便宜、有利潤空間,就有可能成為小米的產品。

[caption id=”attachment_78890" align=”alignnone” width=”1280"]

小米「MiBook Air」

小米「MiBook Air」[/caption]

小米模式能支持到幾時?

即使能賣什麼就做什麼、或是當做以品牌為主的「雜貨商」,只要不過度山寨其他公司產品,其實都沒有什麼不對;但問題在於前面說過的:小米缺乏其他廠商深耕已久的技術研發能力與專利,這樣的模式一來容易被複製、二來在市場上的持久縱深不足。

雖然小米在初期確實以「事件行銷」和「飢餓行銷」竄起,培養了一批暱稱為「米粉」的支持者,而且低價位產品如小米手環、行動電源方面在數量上也頗有斬獲,但:

  • 這些產品能藉由獨特性培養出堅實的忠誠度嗎?
  • 這些產品對於小米的整體獲利有多少幫助?
  • 對於競爭廠商來說,這些產品的門檻有多高?

更不用說,小米的行銷手法已經逐漸失靈,大量低價位產品影響形象的效果也已經顯現,這些都是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借助不斷的戰略轉型、猶如彗星般出現的中國新星企業在短短1年半裏就從世界強者競爭中消失了蹤影。不但是世界市場,還存在被擠出中國國內市場前5的危險。這是小米如今面對的現實。

在中國,企業像雨後春筍一樣不斷湧現卻又而黯然消失。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過於重視眼前利益,缺乏基於中長期視野的計劃性。(來源:前引天下文章)

直到現在,中國還有許多創業者陶醉在小米創辦人雷軍那句「風口來時,豬都能飛起來」;但殘酷的現實是,當你開始感受到「飛起來」的快感時,如果不立刻長出翅膀、化身飛鳥,沒多久之後一下摔成豬肉泥,也是極為正常的。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