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版Uber」談政府補助與計畫執行

吐納商業評論
5 min readJul 14, 2016

--

昨天筆者去經濟部協助計畫審查,行政院長官說政府希望審查委員幫忙把關,多砍掉那些沒有意義的研發計畫。

我很同意這樣的思維;與其給錢去扶植那些扶不起的阿斗,不如完全不要給[footnote]附帶一提,只拿了2000元出席費,要扮演3小時的黑臉,得罪一堆原本是朋友的提案人,評審真是難為[/footnote]。錢給了扶不起的人,一則大概做不出好東西、二則「做不出好東西又為了生存」的人,往往只致力於包裝成果、請託關說,增加評鑑的困擾。三則這種作法久了之後成為常態,劣幣驅逐良幣,扶不起的人更扶不起,有希望站起的人拿不到補助。

話說,很久以前為什麼有頗成功的政府補助案例?因為拿了錢的人有真正努力在做事,而且市場定位所需求的技術層次不高,容易做出能賣錢的技術和產品。現在很多東西變了、反過來了,如果只研發出普普通通的技術、和沒有特色的產品,是不容易找到出路的,尤其是軟體業。

有競爭力的軟體不是隨便找一群人、花幾個月就能搞出來的。

軟體如果沒有競爭力,可能連免費送人都沒人要;所以我不覺得會寫程式有甚麼了不起,重點在於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產品可能是高超的演算法、高效率的軟硬整合運算技術、創新的系統架構、超好用的雲端服務、聰明絕頂的人工智慧。時至今日,有競爭力的軟體往往不是隨便找一群人、花幾個月就能搞出來的。

「台灣版Uber」

所以我今天看到「交通部擬推台灣版Uber」的報導,預計兩個月內完成台灣版網路「類Uber產品」,遭到一群朋友韃伐,我有種不意外的感覺。但意外的是,前一陣子「亞洲矽谷」不是才被打槍,怎麼又來一次?很多對這些案子有異議的朋友,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更不是為自己利益而反。[footnote]編按:請參閱本站一系列「亞洲矽谷」相關評論。[/footnote]

要做台灣版Uber,需要多少人力和時間呢?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先參考一下Uber這家公司的相關資訊。

關於Uber的歷史和公司概況,請直接看維基百科就行了,有人預估他的資本額是625億美金。這家大公司目前還在積極招募工作人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相關職缺

我們看到,Uber這麼大的公司,搞了好幾年,目前還積極招募工程師(engineering)、有多達278個職缺。打開工程師職缺網頁所見,大半都是軟體工程師、資料科學家等規格。

當然,交通部只是說要開發「類Uber產品」,沒有說要「類」到甚麼程度;好比之前政府說要蓋「亞洲矽谷」,也是一個「類矽谷」的概念,但也沒說要「類」到甚麼程度。這樣的提案,你不能說提案者沒有企圖心,但我們如果站在評審的角度客觀來看,必須很清楚知道他想要做到甚麼程度、以及要憑藉甚麼方式來做到。

「亞洲矽谷」

「亞洲矽谷」的構想,之所以被抗拒,是因為構想中似乎天真的以為只要蓋一個夠大的園區,加上一些招商策略,就能打造出矽谷那樣的高科技新創的環境。但去過矽谷的人都知道,矽谷不是園區,是一個很寬廣的區域,而我們現在比較常用的稱呼是「灣區」(Bay Area), 包括的範圍比從台北到新竹還大。

光是「比舊政府好一些」,並不能讓民眾滿意和信任。

在新店有個叫做「台北矽谷」的地方,做為民營的大樓、會議中心的名稱可以,不礙著誰;但政府帶頭做事,如果「畫虎不成反類犬」,就貽笑大方了。我們常看到一些號稱「先求有、再求好」的案子,花了錢做了勉強可用的東西,之後也沒有求好。最糟糕的是那些,東西不能用,原本就是一場騙局的案子。

新政府要知道,這些年民眾對於施政頗有怨言,不信任政策規劃,其來有自。在問題很嚴重的情況下,光是「比舊政府好一些」,並不能讓民眾滿意和信任。

政府新的規劃,如果只是新瓶裝舊酒,無法大破大立,恐怕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讓民眾有感。況且,如果有圖利特定人士的可能性,會造成民眾反感;老是去扶那些扶不起的阿斗,也無濟於事。

我不知道交通部「類Uber產品」的具體想法,但如果只是為了強化某些計程業者的服務、或是幫偏遠地區提供共乘服務,那的確可以很快做出來,但究竟有多好用、會不會有人用,都是問題。

政府應該格局更大、眼光更遠

既然以交通部的高度來做事,或許格局可以放大些,看遠一點。

把格局放大些,我們想想,Uber純粹靠抽取佣金賺錢嗎?為什麼要雇用這麼多軟體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因為系統所累積的大數據,以及做為交通工具的重要通路能結合其他行業所產生的商機,才是Uber所著眼的金礦。

例如高嘉良兄建議政府做資訊交換平台,就是一個不錯的發想。政府應該著眼於公眾利益,讓資訊透明公開,規定各種公眾交通仲介服務(包括客運、計程車、Uber等等),必須提供「去隱私」之後的載客資訊,上傳到平台上供大眾利用,而且不偏袒特定廠商。

當然,要做出像樣的資訊交換平台也有其難度,政府也可以選擇不做,節省納稅人的錢;但請不要以為政府形式上有在做事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能向民眾交代。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半吊子的執行、不正確的補助,不只浪費錢,更嚴重的是造成不良的副作用,例如政府繁瑣的公文和統合視導,對中小學教師造成極大業務壓力,五年五百億造成大學之間、教授之間的嫌隙與學術研究的偏頗。因此,政府做事情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才好。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