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從2016第四季財報數字,看Apple的市場策略/Jean-Louis Gassée

雖然iPhone上市初期的熱潮未來可能不會再現,但並不代表Apple未來不會再有榮景。如果以更仔細、更長遠的眼光來看數字,Apple應該比其他大多數公司更能在「比氣長」的持久戰中存活下來。

12 min readFeb 20, 2017

--

不久前發表的2016年Apple第四季決算數字,其實表現超過預期。營業額達到784億美元,高於一般預測的760至780億;而佔據營業額中69%的iPhone,也賣出了歷史新高的7,830萬支。

令Apple高層都很意外的是,雙鏡頭iPhone 7 Plus的熱賣,把iPhone系列每支手機的平均售價(Average Selling Price,ASP)拉高到了驚人的US$695(約NT$21,000)。

Apple意外優異的表現,讓許多原本唱衰的分析師紛紛翻供,轉而大肆吹捧未來該公司的預期股價。在〈Apple股價分析師大恐慌〉(Apple Analysts Scramble)這篇報導中,作者整理了各家先知們紛紛改口的主要原因:

其中反悔最大的,是BGC Partners的分析師Colin Gillis,將Apple預測股價從US$85一路拉高到US$125;離實際高點還差得遠,但倒是跟今天(編按:2月3日)的收盤價US$128.53只差幾塊錢。(如果想進一步瞭解Gillis的財測變動過程,可以參閱筆者在2016年7月28日的更新附註)。

所以,Apple最近的財測數字確實值得研究研究。並不是因為它告訴我們Apple有多了不起,而是我們可以從這些資料中,一窺他們接下來可能會做些什麼。

賺大錢的服務事業

在繼續分析各款設備的表現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非實體方面:「服務」類別有71.7億美元的營收,增加了15%(除特別標示之外,以下比例都是跟之前年度同一季的比較結果)。

在財務報告的電話會議中,Apple執行長Tim Cook提到「有超過1億5,000付費用戶」,同時也表示,光是服務事業部分,就預期可以達到「財星前100大公司」的規模,並且在未來4年之中再成長一倍。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