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網路效應」,意思是產品的價值會隨著新用戶的加入而提升;例如每一位Instagram新用戶開始發表照片,就代表其他原有用戶有更多照片可以閱覽和互動。
在技術方面也有「網路效應」,例如網狀網路(mesh network)的功能,會隨著新節點的加入而變得更強大。
此外,資料網路也有一樣的效果:有了越來越多可運用的資料來源,機器學習功能就會越來越聰明。
[pullquote]編按:〈產品開發週刊〉是由Tempo和Wrecca主理的新專欄,以原則上每週發表的「產品開發週刊」網摘內文為主,由本站選用整理部分內容之後刊出,並可能由編輯或作者加以增補;歡迎讀者參與討論,讓內容更加充實。訂閱原始網站請至「產品開發週刊」網頁。[/pullquote]
就像時常被誤用的「破壞式創新」一樣,「網路效應」也是個時常被誤用的詞彙。
「愈多顧客愛上我們產品,就會吸引愈多其他使用者上門!」一間餐廳也是一樣,但這叫口碑效應。
「我們家的產品能產出一些可以分享的內容!」
先生對不起,這個叫 Virality (我不知道該怎麼翻譯,說是病毒行銷也不大對)
「當我們產品有愈多使用者,我們就能用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服務,於是我們產品就會更好!」
喂喂,這叫經濟規模。
「當我們能從使用者身上得到更多資料,我們就能用人工智慧或大數據之類的東西提供更好的資訊!」
即使是 Walmart 超市,也可以仰賴大量資料來決定新分店要開在哪,但它並不會因為新開一家分店就讓其他所有店面雨露均霑。這只是 Analytics。
當消費者使用該服務時,其所獲得的效用與「使用該服務的其他用戶人數」具有相關性,這個服務才能被稱為具有網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