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獻上哀悼。今天微信朋友圈裡,許多人都在轉發著名新創公司「春雨醫生」創辦人張銳突然猝死的消息,得年44歲。
張銳曾是北京《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網易副總編輯,以「新聞有態度」著稱的網易新聞APP,就是他打造出來的。可以說在中國互聯網創新的路上,他一直都是勇於向前的標竿人物。而據稱「春雨醫生」也在今年6月,完成了人民幣12億的Pre-IPO融資,計劃分拆打包上市。在這個關鍵時刻傳出他心肌梗塞猝死,不僅中國互聯網界少了一號人物,「春雨醫生」的未來,也因此陷入撲朔迷離。
我跟微信裡幾位熟識張銳的朋友打聽了一下,基本上他算是位認真靠譜的創業者,不跟風、堅持做有價值的事情;也因此「春雨醫生」在融資的過程中並不算順利。據說,從創業以來,張銳的身體越來越差,兩鬢斑白,經常擔心資金鏈斷裂而煩惱地睡不著覺。尤其在2012年進行B輪融資期間,他經常失眠,半夜還在發郵件討論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
甚至去年中國虎嗅網(中國著名科技網站)上的一篇《論春雨醫生的倒掉》黑公關文章(這篇文章現在已經404了),更讓募資中的春雨醫生發出公關信澄清,據說張銳對此十分無奈。
當然,創業一定是辛苦的,但是壓力大到猝死?這就不得不令人嚴肅以對了。
對於中國的資本市場,個人有些近距離觀察,可以跟Rocket Café的讀者分享。
中國資本市場實景
2007年,我和朋友一起成立「隨視傳媒」,經過一年的努力,成功拿到Intel Capital、華岩China Rocks和百度的投資,算是相當順利的啟動了。目前隨視傳媒也在中國的新三版上市。
當時我們做路演、見投資人,基本上都是以國外的資本居多,例如DFJ德豐杰、畢馬威等;而最後談成A輪融資的,也是國外的資本。這些投資者大多相當盡職,給了我們很好的意見幫助,讓我學會了很多,非常感謝。
2008年起,中國發布「四萬億計畫」,大量在房地產上賺到錢的土豪開始尋找投資標的,也造成日後市場的亂象。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說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大拐點。為了面子工程挽救經濟,中國政府開啟了「四萬億計劃」,企圖透過加速中國內地的基礎建設,一舉改變以外銷為主的市場結構。
後續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中國政府開動印鈔機後,熱錢滾滾殺到;以房地產業者為代表的土豪賺錢之後,開始拿著大把現金進入資本市場,以前的外商投資者們逐漸消聲匿跡。而中國新興的各種資本投資公司四處林立,到處尋找投資標的。
「春雨醫生」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了。
找錢,當然是創始人重要的工作。據說張銳曾經每天見兩三輪投資者,一遍又一遍的介紹產品和商業模式,一遍又一遍的回答問題,同時回應各種不靠譜的建議:說白些,這些土豪們搖身一變成為天使,財大氣粗的指點江山。
張銳自述:「有一次,一個上市公司董事長讓他們公司出資六千萬做我IP[footnote]編按:在此指影視智慧財產權。[/footnote],我說不要,因为我不知道能不能賺錢,現在在市場一塌糊塗,我自己的錢都賺不到錢,我哪裡有這個能力給别人賺錢呢?」讓一個專注在行動醫療服務市場的公司,去做影視IP?除了表現出投資人只想追熱點、賺快錢的粗魯外,我實在想不出這有什麼商業上的「創新洞見」。
中國投資土豪的浮躁與一窩蜂
「浮躁」和「一窩蜂」,可說是近七八年來,我對中國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總結。
從團購百團大戰、到各種打車APP、到SNS網站、到各種O2O上門服務、到境外電商、到瘋狂投入電影市場、到最近的直播熱潮,中國市場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一窩蜂,而且沒什麼脈絡可循。每當「風口」出現,就會有一堆新創團隊蜂擁而上,以最近的「直播」而言,已經出現了300個以上的直播平台。就算雷軍說的那句「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是真的,風再強,能撐得起300隻豬嗎?
中國互聯網與資本市場的浮躁與一窩蜂,不但讓市場出現過度擁擠的亂象,也讓正派創業家倍感艱辛。
作為一位想要在自己的垂直領域深耕,好好耕耘一畝三分地的創業者而言,「張銳們」是十分辛苦的。不僅要一次次向不熟悉自己領域的投資者說明,忍住脾氣應付投資人奇怪的意見(讓醫生拍IP視頻?);餅就這麼大,錢就這麼多,一邊燒錢還要一邊招架各種土豪(有些中國的資本,我實在不願意稱他們為投資人),張銳的壓力,我可以理解。
熱錢燒的快,也退的快。「四萬億」之後,除了房價不斷上漲,老實說,中國的實體經濟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互聯網+」、「萬眾創新」的熱潮過了之後,又有多少公司能經得起考驗,不變成風口過後掉下摔死的豬肉泥?我們只能繼續看下去了。
中國的整體醫療環境並不健全,不像台灣擁有完整的全民健保,因此,「春雨醫生」這樣的產品,是對整個醫療網很好的補充,當然有機會成功。但就連這樣的產品,都得在資本市場上拚命搏殺,才有機會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對新創的「不友善」,問題不在錢多錢少,而在於投資人的心態。
願天堂沒有資本土豪,願張銳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