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如何以降低成本創造利潤?

吐納商業評論
3 min readJan 4, 2016

--

延續上一篇關於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今天談談做為一個製造業者,如何在低毛利的大環境中,利用降低成本創造利潤。

節流提高利潤率

創造利潤不外乎開源(增加營收)或節流(降低成本);但業者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經常打價格戰搶訂單,淨利越來越低。

如果產品單價是1000元,營業利潤率是 1%,要增加營業利潤100萬元,則要多銷售10萬個產品。所以如果能夠降低成本100萬元,等於直接增加營業利潤100萬元。

對於業者而言,降低成本直接轉為營業利潤(PFO,Profit from Operation),比起在紅海市場裡殺價競爭有效而且容易多了;因此,降低成本的誘惑力確實很大。

又由於現今的電子製造業已經處於毛三到四、保一保二的市場競爭環境,在不能砍管銷、研發費用的前提下,只有想法子降低COGS(Cost of Goods Sold,製造成本或銷貨成本)。

但是,如果採取不當方法,例如以低價、影響品質或者用戶安全的原材料來取代,就會對公司造成傷害;最近的食安問題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提高效率的良方

我們先看看銷貨成本的構成:

  1. 變動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製費,和損耗;
  2. 固定成本:包含間接人工、折舊、租金、水電氣等。

在電子製造業?,材料成本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是由於電子代工業的供應商大部分需要原廠批準,很難替換。損耗、折舊、直間接人工佔剩下的成本比重很大。我在這?建議幾個做法,不僅僅能合法降低成本,而且強筋健骨,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1. 提高良率,降低損耗

大部分業者都知道,也都在做,但是在製程設計上都還有改善空間。要知道,製程越長、工站越多,直通良率就越低、損耗越大。我在富士康時,親自巡產線,詢問每個製程步驟的必要性,務必做到製程最短。

2. 檢討線平衡

每一條生產線都是由不同廠商的設備組成的。這些設備的 UPH(Unit Per Hour,每小時產量)都不同,因此生產線每個設備工站務必要設計到有相同的 UPH,以避免產能浪費、降低設備投資、減少折舊費用。

3. 高稼動率

(編按:「稼動率」是一種設備效率指標,詳細定義請參閱Wiki說明。)

做到了線平衡,但是產能稼動率低的話,也是白搭。因此下一步一定要提高產能利用率及貴重設備的稼動率。

這個就和報價策略有很大的關係;業者容易犯錯的地方是,沒有仔細了解損益表,在生意不好、稼動率低的情況下,銷貨成本增加,報價堅持目標毛利率,價格越高越沒有競爭力。這個報價策略挺複雜的,改天專門來講。

4. 產能平準化

電子產品有季節性,加上激烈的競爭,因此造成每月出貨量高低落差很大。如果做不到產能平準化,也就是維持平穩的出貨量,就會增加直間接人工成本(因為出貨量低時有多餘的閒置人力),降低產能稼動率,增加設備折舊。

如何使產能平準化?幾個簡單建議,可以跟客戶談在淡月時預建庫存應付高峰;可以找外包廠做蓄水池,應付高峰出貨期。可以找穩定大客戶的訂單來「打底」,使得波動幅度不改變的情況下,波動的百分比變小。或以上的任意組合。

結語

以上都是我實戰經驗的分享,理論基礎仍然來自損益表。在學校可以學到理論和框架,就業或創業後就要靠自己的創意和執行力。希望對製造業的朋友們有所啟發。

(本文原載於作者Facebook頁面,經許可後整理刊出。)

--

--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Written by 吐納商業評論

以科技產業、管理、數位媒體出版等主題為核心,由多位資深產業作者撰稿、並授權編輯與刊登的原創共筆網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