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鼓勵台灣業界可以嘗試轉型的,是高價值的工程服務;而我知道,國內目前有些公司已經開始轉型,把工程技術服務加進公司發展的重點。昨天看到「台灣製造業營收翻倍新做法」這篇文章,文章內容提到,工程服務可以是台灣製造業的出路,提供一些相關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然而,由於台灣的大客戶普遍低估或刻意壓低優質技術服務的價值;尤其是政府部門以及法人機構帶頭設定行情的作法,無益於區別服務的品質,以及提昇技術服務的水準。所以,現今工程技術服務的市場,不在國內,而在國外。
不願對優質服務付出該付的價碼,結果就是工程技術服務的市場,不在國內,而在國外。
國內不注重工程品質的案例屢見不鮮,連政府部門、大企業的資訊系統,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之前發生過的戶政系統的問題、今天早上我遇到高鐵App的問題,問題都在工程品質不佳,抑或是工程技術不行。總之,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願對於優質服務付出該付的價碼,結果就會如此;或者主事者的心態是靠關係拿訂單,出了問題之後,再用各種手法降低影響即可,所以不思進取。
國外客戶和消費者可不會讓你輕易喬事情的,沒本事或沒信譽是接不到案子的;提供的工程服務品質不好,不只要賠款,以後也沒人找了。為了走向國際,業者不能被動地等訂單,而是主動去看看國外的問題和應用面的需求;這時不只要有足夠的工程技術(研究與設計,R & D),還需要有專業一流的行銷、銷售、服務、顧問人才。
通常就是在這個時候,業界才會知道高階人才的不足和可貴;而時間和程度未到,講再多也沒用。這些年來,對那些根深蒂固靠硬體賺錢的人談工程服務,他們聽完後只會問訂單在哪裡;好比對一群暴發戶談音樂之美,他們只在乎樂團、音響設備的排名和能不能保值。國內知音難尋,難度高於國外。
為了走向國際,業者不能被動地等訂單。
因此,對國外客戶做工程服務,對於我們做高端技術研發的人來說,只要聚集足夠的一流人才,未必是件難事;而且這樣可以為國內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創造更多更好的出路:不必被國內低迷的企業壟斷的行情所限;也不必遠赴他國為人作嫁。
這樣聽起來很合理的作法,為什麼在過去會乏人問津?因為過去台灣因緣際會,碰巧擁有一些更簡易、更快速的賺錢機會,包括代工、炒股、炒房,都比辛苦搞研發要快得多;但現在呢?靠壟斷、政府補助和低薪資,只會越搞越慘。如果作為資方和管理階層,跟不上時代,無法提供人才應得的薪資,那就自然淘汰,把政府補助留給那些有前景的產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