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WSJ)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報導,鴻海董事長郭台銘24日早上在鴻海總部開會時,收到夏普寄來的負債清單電郵,當時在會議室中的數十人都「氣瘋了」。
鴻夏戀一度已定案,但華爾街日報引述熟悉內情人士報導,鴻海日前收到夏普(Sharp)未來財務風險評估文件,上面列出「或有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ies)總金額達3500億日圓。
於是就有了這封「氣炸」的電子郵件:
[caption id=”attachment_51063" align=”alignnone” width=”960"]
來源:東洋經濟週刊[/caption]
前言
筆者前幾天寫了《郭董之野望:鴻海併購夏普的幕後角力》這篇文章,從和一般新聞報導不同的角度切入鴻海打算併購日本夏普(Sharp)液晶面板事業這件事情,揭露了一些國內比較看不到的資訊:
關於這個事件的最近詳情,也可以另外參考《鴻夏戀!代價1兆日圓 蘋果金援》這篇報導;以下則是筆者這幾天來的一些其他觀察。
INCJ的反擊
從最近幾份日本報刊的論述來看,可以感覺原本要競購夏普事業的「產業革新機構」(INCJ)有意發動媒體戰,讓十三席董事之中的兩席銀行團代表,可以感受到輿論壓力。
(關於夏普股東會的組成、以及彼此之間的矛盾,請參閱前文。)
因為如果這樣的話,INCJ與鴻海的票數就不會那麼懸殊;再加上夏普一直強調,鴻海在4年前答應金援夏普,後來卻因為夏普股價下跌而作罷,於是這次要求鴻海必須先付高達1000億日圓的保證金,導致整個合併案陷入撲朔迷離的地步。
這也讓「日本人的驕傲」陷入與21世紀經濟潮流的苦戰;接下來就是看看最後定案前九局下半的決戰點了。
郭董有沒有辦法像電視劇「羅斯福遊戲」一樣,打出最後的一場逆轉勝,很值得看下去。
前情提要:夏普
夏普公司成立於1912年,創業者叫做早川德次,所以當時的公司名稱叫做「早川電機工業」;後來因為發明了自動鉛筆、並取名為「Ever-Sharp Pencil」(日本至今還是把自動鉛筆叫做這個譯音的「シャーペン」),所以公司後來就更名為「SHARP」。
早川德次經常掛在嘴上的話是:「模倣される商品を作れ」(我就是要做會被模仿的商品),可見當時這位創業者的傲氣;這也是昭和年間日本人最自豪的「町工場」成為國際品牌的好案例。
可惜,後來夏普的創造性越來越弱,導致經營不善,也成了日本一個國民品牌被外國企業併購的案例。
日本方面的報導觀點
雖然前兩天鴻海發表了夏普有3500億日圓的潛在財務風險,但對於整體的併購計畫來說,影響應該不大;因為鴻海在簽約前已經交了1000億日圓的履約保證金,萬一要撕毀合約,就得跟這1000億日圓說再見了。
整個來看,日本的日經新聞以及朝日新聞,對於整個併購案角度都很持平,但是朝日新聞有一段的評論很有趣:
「企業再生の原則は「良薬は口に苦(にが)し」だ。鴻海の案は経営者や株主、金融機関などにとって「甘い薬」といえる。」
(企業再生的原則,應該都是「良藥苦口」,但是鴻海的併購案,對於夏普的經營者、股東或是支援夏普的金融機關,都可稱之為「甜藥」。)
這段話非常耐人尋味。
這兩天有些台灣新聞媒體對這件事情的報導,令人看了相當不舒服。一個商業併購案,被做成了像是鄰居大嬸的八卦;只好轉去仔細讀了日文的報導內容,才稍微比較能瞭解裡頭的細節。
於是又看到了來自東洋經濟週刊網路版登載出來、由鴻海集團公關發言人黃欽旻所發的完整聲明稿:
…….在雙方達成共識前暫緩簽約;我們期待盡快釐清,讓本次交易達成圓滿結果。
這當中隱隱約約感覺有些媒體操作的味道在,整個併購案,似乎有很多方面值得慢慢吟味。
後續觀察
原訂在2月29日簽約的鴻海、夏普併購案,目前最新的消息是雙方達成延後1–2星期簽約的協議;在這段時間之中,最重要還是那3500億日圓「偶發性債務」的逐一清查。
如果這3500億日圓中,把這次準備的員工預付「退休準備金」(Projected Benefit Obligation,PBO)算進去,又剛好遇到日本銀行的「負利率」政策,估計可能會損失多達1200–2000億日圓。
如果是這個狀況,就可能無法算是夏普刻意隱瞞,反而是鴻海的估算錯誤;只是不管怎麼說,對於這麼大的併購案,操作細節的環環相扣更顯重要。
另外,如果以PBO因為負利率的緣故,所以損失大約1200–2000億日圓,再加上夏普的資產現值為1250億日圓,一共是大約3500億;所以如果用7000億日圓來減去這大約3500億日圓的「偶發性負債」,就會剛好是INCJ之前估價的3500億日圓。
這些數字,實在很難用「巧合」來帶過。
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對夏普的整體印象而言並不是好事;尤其對於強調「二意專心:誠意與創意」的夏普來說,更可能會是個重大打擊。
郭董的策略
筆者真心覺得,這次的鴻夏併購案將來可以當成一個商業併購的完美教案。
目前看起來,整個佈局一直按著郭董預定的腳步去走,為什麼呢?
- 過年前郭董出其不意地衝到夏普總公司,有點項莊舞劍的味道。他的目的並不是真的如檯面上說的「因為夏普要簽約了」,重點在於要給仍然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高橋社長以下四名夏普內部董事丟一顆震撼彈。
- 對於鴻海願意購入債券,兩席銀行團董事當然舉雙手歡迎;只是表面上還是得做做樣子,才不會讓日本人有點「玻璃心」的感覺。
- 根據昨天INCJ會長志賀在記者會上所傳達的訊息,其實INCJ對於這次引起爭議的「偶發債券」應該早就掌握到了。如果INCJ已經掌握到問題,依照鴻海的能力,不可能事先不知道同一個狀況。
- 這次的「偶發債券」據判斷應該與日本銀行的負利率政策關係很大,也就是退休準備金的計算方式;這個政策的出現,反而成了鴻海的伏筆。
- 順著「偶發債券」的問題、再加上昨天INCJ已經宣佈結束對夏普的增援提案,而且夏普目前的債券問題如果沒在三月之中解決,將會面臨解散危機,使得現在所有的一手好牌全部落在鴻海手上;到了那個節骨眼,才是真正來談價錢的時候。
根據這五個要素判斷,郭董這盤棋不但下得好,而且還招招都狠。
不過,郭董這盤棋局,也不是首創,在1999年日產與雷諾的併購案中,也發生過類似的劇情。
在最後的交涉中,雷諾的Louis Schweitzer也是把對手日產的牌全部打掉,迫使日產連條約談判的能力都喪失。雖然後來Louis Schweitzer並沒開出更嚴苛的條件,但是也算是把日產的管理層的思維重新洗過一次。
郭董這次究竟是鎖定在議價條件還是未來的管理系統,還得觀察;但是從日產雷諾案的範本中,還是可以讀出痕跡。